重庆发布2017年度通讯网络诈骗手段 这10类中招的人最多

03.01.2018  20:13

通讯网络诈骗的手段层出不穷,如何做好防范,就一定要“对症下药”。1月3日,重庆市反诈骗中心梳理了2017年全年接报通信网络诈骗案件的TOP10,分析作案手段,发布相关案例,提醒广大市民注意防范。

重庆市反诈骗中心自2016年8月15日成立以来,总共整理了31类通讯网络诈骗手段,而在2017年当中,警方未接到一起PS照片、ATM机告示诈骗的案件,而发送木马链接、中奖等大家熟知的诈骗手段,在过去一年里的案发量并不高。此次公布的通讯网络诈骗手段TOP10,达到了全年接报案件的81.44%。

TOP1:刷网评信誉 17.11%

作案手法:犯罪分子以开网店需快速刷新交易量、网上好评、信誉度为由,招募网络兼职刷单,承诺在交易后返还购物费用并额外提成,要求受害人在指定的网店高价购卖商品或缴纳定金的方式骗取受害人钱款。

相关案例:2017年11月,渝北的杨某通过一条陌生短信内容,在网上做起了刷单做任务拿佣金的兼职。按照“客服”要求,杨某多次按照要求网购指定商品,并得到了佣金。随后,杨某在支付了一单总计48240元的商品后,对方声称只能继续做任务才能返钱,并以各种理由进行推脱,随后杨某选择报警。

警方提醒:承接兼职要了解兼职是否正规合法,对于此类非接触性口头交易,且以各种缘由要求提前打款均应提高警惕。

TOP2:购物诈骗 12.48%

作案手法:犯罪分子冒充医疗专家教授,通过拨打电话或微信,对老年、病患群体进行“关爱式”问诊,夸大受害者病情,鼓吹产品疗效,虚构其疾病治愈率,在逐步获取受害人信任后,用廉价的健字号药品或其他“三无”药品冒充“特效药品”高价出售,并采取邮寄到付的支付方式进行诈骗。或者以投资、承诺回收为名推销廉价“收藏品”,最终都是高价的支出和劣质的产品。

相关案例:2017年12月,重庆警方通报一起涉案金额高达千万元的“保健品”推销诈骗案。该案犯罪嫌疑人通过“话术”剧本来哄骗老人购买保健品进行诈骗,不少老人听信对方的话后,花费上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地购买保健品。

警方提醒:购买商品应选择正规渠道,不要贪小便宜吃大亏;凡自称相关机构打来电话,一定要查证它们是否真实存在,该电话号码是否确属真实;不要轻易相信QQ、微信等发布或电话推销的购物信息;谨慎填写个人信息,严防个人信息泄露。

TOP3:冒充购物客服诈骗 8.63%

作案手法:犯罪分子网上购买网购客户信息资料,冒充客服人员以交易不成功给客户退款等为由,向受害人发送虚假退购网址,被害人点击该网址进入虚假网购网页,填写的网购账户名登录密码、支付宝账户名、登录密码、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手机号、支付密码等详细信息。犯罪分子从钓鱼链接后台窃取信息后即进行转账或购物消费。

相关案例:2017年7月,秀山的胡某在某购物网站上购买了一批书籍,当晚接到自称网店卖家的电话,称书籍缺货,需要办理退款。随后,胡某按照对方的要求扫二维码,并在对方提供的网站上输入相关验证码,结果被骗2352元。

警方提醒:如有人提到付押金、手续费、抵押款、保证金、或是提供网站退款等,均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TOP4:盗取、冒充虚拟身份诈骗 8.29%

作案手法:利用木马程序盗取对方QQ密码,截取对方聊天视频资料,熟悉对方情况后,冒充该QQ账号主人对其QQ好友以“患重病、出车祸”、“急需用钱”、“借钱”等紧急事情为由实施诈骗。或是犯罪分子使用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冒充受害人的上级领导、熟人等身份要求受害人向指定账户汇款、充值、购物,从而实施诈骗。

相关案例:2017年7月,綦江的刘某在QQ上接到“老板”发来的信息,要求向提供的银行账号上转账90万元。刘某转账过后,真的公司老板打来电话,询问90万元扣款的事情,刘某这才发现遭遇到了克隆“领导”。好在及时报案,90万元被警方成功止付冻结。

警方提醒:接到领导、家人、朋友的网上提出借钱、转账时,一定要提高警惕,最好当面或打电话与本人核实清楚。

TOP5:冒充公检法 7.25%

作案手法:犯罪分子冒充银行、通信运营商、广电、社保、医保等单位工作人员,以事主银行卡、电话、有线、社保卡、医保卡等具有消费功能的工具被冒用涉嫌洗钱、贩毒等犯罪为恐吓事由,之后冒充公检法等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以调查核查为由,诱骗事主向所谓的“安全账户”转账打款,或者套取事主银行卡号、密码等重要信息,从而实施诈骗。

相关案例:2017年7月,江津的苏某接到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的诈骗电话,称其涉嫌一件非法洗钱案,要求苏某将50万元打至“安全账户”以证清白。苏某信以为真,筹钱准备转账,警方及时发现后制止了苏某的转账行为,挽回了50万元经济损失。

警方提醒:公检法工作人员办案,会到专门的执法场所,并出示证件和相关法律文书,绝对不会使用电话方式对所谓的涉嫌犯罪、银行卡透支等问题进行调查处理。

TOP6:贷款诈骗 7.01%

作案手法:犯罪分子通过发布低息、免担保的虚假贷款信息,以交纳年息、检验还贷能力、保证金、手续费、税款、代办费为由,要求受害人汇款,或骗取受害人的账户、密码等信息直接转账、消费。

相关案例:2017年4月,渝北的王某通过某贷款网站打算贷款,结果对方以收取“利息、手续费、核实费、保险费、保证金”等为由,陆续骗走王某8000元。

警方提醒:贷款需谨慎。不要轻信网上发布的贷款广告,应到银行或者实体正规贷款公司办理贷款,提高对所谓低门槛放贷的警惕。

TOP7:办理银行卡关联业务诈骗 5.62%

作案手法:犯罪分子通过报纸、邮件、网络等方式发布可办理高额透支信用卡或者提升信用卡额度的广告,一旦事主与其联系,犯罪分子则以“手续费”、“中介费”等虚假理由要求事主连续转款。或是犯罪分子以办理高额透支信用卡、提升信用卡额度等方式,套取事主银行卡卡号、密码、验证码、持卡人身份等信息,进而通过转账、汇款、消费等方式实施诈骗。

相关案例:2017年12月,九龙坡的徐某在网上看见了一则信用卡办理广告后,打算在网上办卡。对方声称可以办理透支额度为15万元的信用卡,要求徐某缴纳手续费、点子费等各种费用,最终,小徐数次通过二维码、银行卡转帐向对方付款3.9万元,结果这些费用没有退回,信用卡也始终无法使用。

警方提醒:办理信用卡应到银行网点按正规程序进行,或者登录银行官方网站在线申请办理,尽量不要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以免进入伪装网站。

TOP8:提供虚假服务 5.09%

作案手法:犯罪分子通过电杆广告、互联网、短信群发等方式发布复制手机卡、提供考题、私家侦探、办理证件、房屋租赁、发表论文、调查追债、删除网贴等虚假服务信息,待受害人与之联系后,便以各种名目,要求受害人将钱打到指定账户,进行诈骗。

相关案例:2017年3月,渝北的左某因怀疑丈夫出轨,在网上搜索到一家私家侦探公司,对方要求左某先支付6800元,才能对左某丈夫展开调查。而当左某转账后,对方又提出汇款9800元,左某发现情况不对后,立即选择报警。

警方提醒:私家侦探目前在我国并不合法,网上寻找私家侦探,极有可能遇到骗子,不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反而可能让自己遭受不必要的财产损失,泄露个人的私密信息。

TOP9:投资理财 5.07%

作案手法:犯罪分子以证券公司名义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等方式散布虚假个股内幕信息及走势,获取事主信任后,又引导其在自身的搭建设立的虚假的期货、现货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并大肆发展所谓“加盟商”为其引诱受害群众进入其虚设的交易平台,进而通过虚假注资、人为操控市场行情的方式使受害人在交易平台内大额亏损、爆仓,达到大额获利的目的。或是犯罪分子以投资公司名义通过网络或传统媒体发布高收益理财产品广告,诱骗受害人投资,诈骗得手就以网站维护或被查封为由关闭网站。

相关案例:2017年8月,荣昌的杨某在加入到一个投资理财QQ群后,有人声称可提供10-50%收益率的投资项目,杨某为此投入1000元在客服提供的网站上投资,结果在“”了1.1万元后提出提现要求,被客服要求需要再充值5000元才能符合条件,最后被骗走2万元。

警方提醒:理财时需提高警惕,注意甄别理财信息真伪,对互联网站、宣传媒介、手机短信发布的各种投资理财信息,应通过咨询信息涉及的相关主管部门进行确认,不可随意相信不明投资信息。

TOP10:猜猜我是谁 4.89%

作案手法:犯罪分子获取受害者的电话号码和机主姓名后,打电话给受害者,让其“猜猜我是谁”,随后根据受害者所述,冒充受害人熟人或者上级领导。随后,编造其被“治安拘留”、“交通肇事”或需要向他人送礼等理由,让受害者向指定账户汇款。

相关案例:2017年3月,大足的颜某接到一陌生来电,对方让颜某猜猜他是谁,颜某报出一个名字后,对方便用这个身份向她提出借钱请求,结果被骗5000元。好在警方紧急止付,成功为颜某挽回损失。

警方提醒:提高警惕,不乱猜、不转账、多核实。如果无法确定对方的身份,可以随便说一个身边朋友的名字。只要涉及钱财,一定要再三合适。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梓涵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