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重庆商务盘点回眸之四——为国家试制度 为地方谋发展 重庆自贸试验区创新举措不断涌现

03.02.2019  19:50

2018年,重庆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陆上贸易规则探索取得新突破,2018年,重庆自贸试验区范围内新增企业12768户,占全市比重9.4%,注册资本总额1280.28亿元人民币,占全市比重18.2%;其中,新增注册外资企业221户,占全市比重22.8%,注册资本9.04亿美元,占全市比重6.9%。重庆自贸试验区全域引进项目983个,签订合同(协议)总额2129.25亿元人民币。全域外贸总额占全市2/3,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1/4。截至目前,重庆自贸试验区151项改革试点任务台账已实施129项,落地实施国家四批复制推广的126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出台配套文件32个、支持措施500余条,形成投资、贸易、金融和事中事后监管4个领域141条创新制度,探索形成13个创新典型案例、3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案例6个、全国首创制度创新成果1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四自一简”“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实施铁路运输信用证结算”等经验和案例被国家采纳推广;“重点企业进口付汇新模式”等21项案例和成果向全市推广。

 

重庆自贸试验区建设情况:

重庆自贸试验区启动建设以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要求,坚持高位推进,明确目标定位,实施“双轮驱动”,完善运行机制,凝聚发展合力,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中央改革办、国务院大督查组、国务院自贸试验区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国家战略加快实施。 围绕国家赋予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枢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支点的战略定位,着力打造以多式联运为核心的内陆国际物流枢纽,以货物贸易为基础的内陆国际贸易中心、以金融结算便利化为抓手的现代金融中心、以互联互通为目标的现代服务业运营中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在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中欧班列功能拓展、多式联运平台建设、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运行、通关一体化、开放平台协同发展、自贸试验区与中新项目一体化发展、物流金融创新、新兴产业集聚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制度创新成果丰硕。 重庆自贸试验区151项改革试点任务已落地实施129项,22项正积极推进。国家四批153项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经验已落地实施126项。出台配套文件34个、支持措施500余条。形成投资、贸易、金融和事中事后监管4个领域141条创新政策举措。培育形成13个创新典型案例,3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案例6个、首创制度创新成果1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四自一简”“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实施铁路运输信用证结算”等被国家采纳和推广,“重点企业进口付汇新模式”21项案例和成果从自贸试验区推广到全市。积极开展个性化探索,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围绕陆路贸易开展以运单为核心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开立全球第一份跨境铁路联运提单及跟单国际信用证,国际陆路贸易规则探索迈出重要步伐。

——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 全面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外资项目备案实现立等可取,覆盖率达到100%。加快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三互”大通关建设持续发力,企业业务协调时间节省50%以上。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口岸通关时间压缩了三分之一。传统加工贸易产业实现加快升级,零部件和智能终端出口持续增长。贸易新业态加速崛起,融资租赁、全球维修顺利起步,飞机保税租赁率先在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实现突破,跨境电商、汽车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在中西部地区处于前列。

——营商环境大幅度优化。 33项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片区。商事主体注册登记“四办”(网上办、马上办、辅导办、帮你办)、基层“注册官”制度广受企业好评。推进“多证合一”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探索推行“四十一证合一”,通过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告知承诺、提高透明度、加强市场准入监管等措施,解决“准入不准营”的问题。“证照分离”事项网申专区上线,100项行政审批事项具体操作细则和流程向社会公开。涉税事项“最多跑一次”“全程网上办”全面铺开。在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率先建成区域识别系统,正式运行大数据监管信息平台,自贸试验区法院获批,组建商事仲裁中心和知识产权法庭,设立调解、公证、涉外法律服务等机构,成立西部唯一的商标审查协作中心。

——金融开放创新取得实效。 在全国率先启动物流金融创新试点,推出国际陆路贸易供应链融资新产品。优化跨境收支管理,提高跨境结算效率,节省企业人力和资金成本超过70%。在全国率先推出“出口双保通”产品,跨境保理业务实现突破。跨境人民币使用范围扩大,跨境人民币汇率风险和汇兑成本实现“双降”。跨境投融资领域更广,企业外债流入维持历史较高水平,平均融资成本下降0.5个百分点。多元化、专业化金融服务网络更加健全,中信银行、交通银行等设立跨境结算、离岸业务等区域性或全国性功能总部。

——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严格推行政策、项目“双清单”,坚持“为好项目设计好制度”“为好制度匹配好项目”,强化招商工作。智能产业加速聚集,商汤科技人工智能、金泰克内存生产基地等标志性项目落地。医疗领域实现突破,新加坡莱佛士集团独资医院落户。航空产业逐渐壮大,美国AAR、新加坡新科宇航、广州飞机维修公司维修企业落户共建。金融、教育领域逐步扩大,筹建首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及合资医疗保险机构,引进美国石溪中学等境外教育机构。自设立以来,重庆自贸试验区范围内新增企业注册22054户,占全市比重9.7%,注册资本总额2317.68亿元人民币,占全市比重19.4%。其中,新增外资企业注册419户,占全市比重24.9%,注册资本26.09亿美元,占全市比重15.2%。

——发挥更大引领和示范作用。 下一步努力把重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统筹谋划,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二是聚焦改革创新,实现重点突破,形成更多高质量、集成式制度创新成果。三是落实试点任务,抓好复制推广,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效。四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法治保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五是立足自身优势,开展个性化探索,打造特色亮点。六是实施开放引领,发展开放型经济,形成竞争和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