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发力 全力消除扶贫死角
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发力 全力消除扶贫死角
——重庆市开州区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按:重庆市于2015年印发了《关于更加重视并切实抓好非贫困村贫困户精准帮扶工作的通知》(渝扶组发[2015]31号),强调各区县要针对非贫困村贫困户这一群体,在不折不扣落实覆盖所有贫困户普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整合行业部门和社会资源,重点在产业扶持、扶贫搬迁、社会保障、结对帮扶等方面,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到户政策措施,确保非贫困村贫困户得到实实在在帮扶。同时,要将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帮扶政策的落实情况,一并纳入脱贫攻坚日常督查、季度抽查、年底验收、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与贫困村同要求、同部署、同检查、同整改、同落实,确保脱贫攻坚不留“死角”。相关区县结合当地实际,瞄准所有贫困户因户施策、精准发力,取得较好成效。现将开州区做法摘编如下,供参考借鉴。
开州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和要求,瞄准2017年全面完成“区摘帽、村销号、人脱贫”的脱贫攻坚目标,把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3万多户、近12万贫困人口(其中贫困村贫困人口4.45万人,非贫困村贫困人口7.47万人)一并纳入帮扶体系,着力消除“扶贫死角”。
一、以同样程序摸底数、找 “穷根”。 开州区以贫困户为基本单元,按照贫困户“八步二公示一公告”的识别程序,组织全区镇村干部逐村逐户深入调查,对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贫困户一并进行精准识别。全区135个贫困村中有46个贫困村集中在贫困程度深的南部和北部集中连片贫困山区,超过总数的1/3,近12万贫困人口中有37.32%的贫困人口分布在135个市级贫困村,62.68%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贫困村外的村(社区)。贫困户致贫主要原因是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缺乏实用技能致贫、因灾致贫、短暂性缺劳动力致贫等,其中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分别占36.39%、24.68%。集中连片山区贫困村由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不足、生存环境较差、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脱贫攻坚难度远超过非贫困村。。
二、以同样帮扶措施保证“一碗水端平”。 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在户政策上坚持“六个精准到户”,确保“一碗水端平”。 一是产业精准到户。 组织编写24种扶贫增收模式,对每种模式的投入、产出及收益做出具体分析,因户施策指导贫困农户选择1种或1种以上种植、养殖模式,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目前已累计覆盖贫困户1.3万户4万余人。 二是就业精准到户。 全面摸清贫困人口就业意愿和就业现状,采取“五个一批”办法(密切政企合作,组织招聘一批;加强校企合作,订单转移一批;开发公益岗位,援助安置一批;政策激励扶持,自主创业一批;利用乡情优势,带动输出一批),精准解决贫困劳动力创业就业。目前,已成功帮助5500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三是搬迁精准到户。 采取“专项资金补助一点,贷款、基金、债券融资一点,各类项目整合一点”的方式,对贫困户搬迁给予每人0.8万元(深度贫困户每人1.6万元)的专项补助和平均每人5万元的基础设施配套补助,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建卡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搬迁。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均平等享受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政策(一般贫困户补助8000元/人,深度贫困户补助16000元/人),不搞“另眼相看”和区别对待。 四是金融精准到户。 积极推广以民丰互助合作会小额信贷为主的金融扶贫模式,已为3155户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9782万元。 五是配股精准到户。 积极推广“参股入社、配股到户、按股分红、脱贫转股、滚动使用”的扶贫模式,将财政扶贫资金变成贫困户的股金,让贫困户定期分红实现稳定脱贫。目前已在11个乡镇37个贫困村示范推广,覆盖贫困人口近8000人。 六是低保 “ 兜底 ” 精准到户。 将6980户21398名没有劳动能力、需要由社会保障进行“兜底”的不可扶持、不可开发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同时,实行低保线和贫困线“两线合一”,确保此类贫困户脱贫越线。
三、以同样目标要求补齐脱贫攻坚“短板 ”。 开州区推进脱贫攻坚以实现“不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目标为统揽,既摸排贫困村和非贫困不同的攻坚重点、难点区别对待,又在“补短板”上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一视同仁,统筹安排资金项目,实施精准扶贫。 一是统筹兼顾发展扶贫产业。 贫困村在市级安排200万元整村脱贫资金中切块40万元,根据不同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按照300-900元/户的标准实施到户产业扶持,同时鼓励乡镇街道自筹募集资金,适当增加对贫困户的帮扶投入。为解决非贫困村贫困户与贫困村贫困户同等生产发展难题,每年整合扶贫、农业、林业、农综等相关资金1800万元专项用于到户扶持;同时调集水务、农业、畜牧、林业、财政资金1.1亿元,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用于非贫困村贫困农户实施农业产业扶贫;发挥扶贫工作团及帮扶责任人的作用,募集社会帮扶资金6200余万元,按照贫困村贫困人口到户产业扶持补助标准,分配到各乡镇街道用于非贫困村农户发展产业。 二是 “ 缺啥补啥 ” 完善基础设施。 对照“建八有”标准,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均安排资金建设。 对贫困村, 近3年累计投入3.8亿元硬化贫困村道路617公里,累计投入2.2亿元用于贫困村安全人饮工程建设,覆盖贫困村135个,解决5.33万人饮水困难。 对非贫困村, 近3年累计投入3.6亿元硬化非贫困村道路600公里,全区所有非贫困村都实现了行政村通畅;累计投入1.65亿元用于非贫困村安全人饮工程建设,基本解决了非贫困村贫困人口饮水不安全的
四、以同样脱贫标准确定贫困户口脱贫退出。 坚持以“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以户为单位考核确定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退出。主要考核纳入年度脱贫计划的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是否稳定超过国家脱贫标准,且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对稳定达到国家脱贫标准线的贫困户及时予以退出。既注重脱贫质量防止虚假脱贫,又扶贫“扶志”一起抓,防止“等靠要”和“养懒汉”。贫困户退出由村“两委”组织民主评议后提出,经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核实、拟退出贫困户认可,在村内公示无异议后,公告退出,并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销号。
五、以同样“尺子”检验脱贫攻坚成效。 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用市级到户到人精准扶贫脱贫考核指标体系这“同一把尺子”,将非贫困村贫困户帮扶政策落实情况,纳入脱贫攻坚日常督查、季度抽查、年底验收、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同要求、同部署、同检查、同整改、同落实。严格落实党政主要领导的第一责任人责任,凡乡镇街道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验收不合格的、年度减贫任务未完成的、年度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出现重大问题造成恶劣影响被查处的、行业部门因履职不到位致整村扶贫验收不合格的,均实行“一票否决”。乡镇街道与帮扶单位捆绑同责,乡镇街道未完成任务被“一票否决”的,对应扶贫工作团各部门一并“一票否决”。对被“一票否决”的乡镇街道、区级部门主要负责人作免职或调整工作岗位处理。
产业开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