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地里“刨温饱” 如今创业奔小康——重庆贫困农民收入变化折射精准扶贫新态势

25.10.2015  11:15

  新华社重庆10月24日电 (记者 李松)10月下旬,时近深秋,重庆开县满月乡川珠村1400多米高山已有些阴冷。记者坐上皮卡车,颠簸在崎岖山路上,两三米外就是峭壁危崖,而司机陈美东却是驾轻就熟,手掌方向盘,畅谈自己光明的种地前景:1000多亩魔芋、玉米种植基地已成型,年利润有20多万元,再加上300多亩中药材,一年下来收入可观。

  依靠小额信用贷款脱贫致富

  33岁的陈美东是开县北部大山里出生的农家娃,皮肤黝黑、手上已满是老茧。因为家庭贫穷,十七八岁就外出打工,挖煤、砌砖、加工床垫……啥脏活累活都干过。2010年返乡后,陈美东仍选择从土地上“刨吃食”,看准自家100多亩荒坡地,准备搞党参、黄连等中药材种植,但打工积累的1万多元微薄本钱,却让人创业犯难。

  面对资金难题,陈美东主动联系上了县里扶贫资金互助会,在考察陈美东家庭情况、项目前景后,互助会在无需抵押的情况下,贷出1万元钱。利用这笔钱,陈美东购买了种苗,从此走上职业农民之路。

  5年后的今天,陈美东通过土地流转,已成满月乡远近闻名的种地大户,扶贫互助资金累计向其贷款40多万元。“咱农民也讲诚信,贷款一般也就半年到一年,地里中药材卖了钱,马上就还,从不拖欠。”陈美东说。

  在开县,与陈美东类似,依靠小额信用贷款脱贫致富的农民还有不少。大进镇关坪村农民胡孝琴10多年来办餐饮、搞运输、发展养牛场,每次缺钱时,都会想到用信用贷款来解决。如今胡孝琴家留存下来的蓝色贷款证已是厚厚一沓,累计起来有100多万元。

  “长期以来,贫困农民就业、创业,往往面临资金难题。在类似开县这样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户经济实力有限,也没有抵押物,贷款很难。”开县扶贫办主任李继安告诉记者,正是为了解决贫困群众资金缺血的难题,县里大力发展农村小微金融,提供免抵押、免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让贫困农民就近就能享受快捷的金融服务。

  提供有效的精准扶贫方案

  发展产业缺资金的,有农村小额信用贷款;贫困农民想创业的,有专业技术培训和帮扶政策;扶贫搬迁后想就业的,有就近的企业能提供工作岗位……重庆市扶贫办主任刘戈新说,在重庆,与传统“撒胡椒面”式的扶贫方式不同,现在扶贫的新方式就是,针对不同贫困群众具体致贫原因,找准穷根,开对“药方”,到人、到户提供有效的精准扶贫方案。

  最近,记者在重庆云阳县向阳村一家菊花加工厂采访时,20多个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39岁的农民陈永珍手脚麻利地包装菊花饮品,2013年从高山搬迁到平坝后,陈永珍就进了菊花加工厂上班,现在已是熟练工人,月收入超过2400多元。

  “家里以前住的山坡坡,海拔有1500多米,地虽然4亩多,却要和野猪、野鸡争口粮,种地一年到头也就只能填饱肚子。”高山扶贫搬迁后,陈永珍一家住进了农民新村,以前的土地已退耕还林,自己则就近到村里企业上班,丈夫也在合作社柑橘园里做工,一家人年收入能有四五万块钱。搬迁时是贫困户,两年后就摘了“贫困帽”。

  “不再单靠土地求温饱,而是通过创业就业奔小康。”向阳村委会主任邹厚明说,贫困户搬迁后能不愁生计,就是得益于提前规划好的扶贫配套产业。在搬迁安置点周围,落地了玩具厂、菊花、蔬菜加工厂、柑橘果园等,能提供充足岗位,就业不愁,群众脱贫就更有指望。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