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 重庆3年完成贫困户人口搬迁23.24万人

21.12.2015  17:42

    市扶贫办近日传出消息,自2013年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以来,全市共计投入专项资金45.09亿元,完成搬迁安置51.6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3.24万人,占搬迁人口的45%。通过搬迁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收入渠道明显拓宽,精神面貌也得到明显改变。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仍然处于欠发达地区、欠发达阶段。为转变扶贫开发方式,促进贫困人口走上自我发展、脱贫致富路子,我市从2013年开始,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并将其作全市25件民生实事之一,通过整合扶贫部门的财政专项扶贫搬迁、发改部门的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城建部门的农村危房改造等政策,实现贫困人口搬迁脱贫。

  “瞄准贫困户,摸清贫困底数是贫困地区群众实现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前提。”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不漏掉一户贫困户。该办按照“群众自愿、贫困优先、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对象认定、实施程序、安置方式、资金筹措、目标考核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强化搬迁的“扶贫”宗旨和“精准”理念,防止“搬富不搬穷”、“搬近不搬远”。

  找准搬迁对象后,如何保障其“搬得出”、“稳得住”?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一方面通过提高财政补助。按照一般农户8000元/人、贫困户10000元/人的标准安排到区县。并指导区县分类制定差异化补助标准。如:黔江区、开县对农村低保户、建卡贫困户和D级危房户增加3万元以上补助;石柱县对深度贫困人口搬迁按照每户3-5万元标准进行补助。另一方面严格落实“地票”政策以及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

  在后期扶持方面,采取优化安置方式,根据搬迁户的客观条件和经济状况,充分考虑深度贫困户搬迁后的生产生活问题,对贫困人口搬迁采取就近安置、有地安置、梯度安置。同时,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坚持将搬迁与其他专项扶贫工作相结合,积极打造高山扶贫移民创业园,帮助搬迁户就近就业创业,做到搬迁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产业收入项目,实现稳固脱贫增收。

  据悉,下一步,市扶贫办将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在2017年前完成现有标准下的21.3万贫困人口搬迁和“十三五期间实施25万贫困人口搬迁”的目标任务。张亚飞赵伟平

   武隆:乡村旅游让村民吃上“产业饭”

  “借助乡村旅游,500斤蜂蜜家门口就卖了7万元钱。”近日,正在整理账本的武隆县铁矿乡红宝村贫困户李运林乐呵呵地说,“今年轻轻松松脱了贫,一家人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在红宝村像李运林一样依靠乡村旅游,实现脱贫增收的共有290户村民,其中包括贫困户42户159人。

  红宝村是市级贫困村,是武隆有名的高寒边远地区,该村海拔垂直高差达1000米,境内虽然旅游资源,土特产品丰富,但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一直养在闺中无人识,加之交通闭塞,信息不畅,贫困的“帽子”越戴越紧。

  如何实现整村销号,保证贫困户脱贫增收?

  乡村干部与扶贫工作队经过走访调查后,决定利用大梁子原始森林、鸡尾山地质公园等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脱贫。

  为此,该村着力开发出避暑纳凉、休闲观光、养生度假的旅游业态,并依托相关政策和扶贫资金,建立起100亩珙桐园,200亩高山杜鹃花园,300亩木瓜海棠园等景点,兴建起红宝北美风情度假村,并增添了便民服务中心、休闲度假广场、停车场和露营基地等配套。同时修建完善了村公路以及产业路、人行便道、改扩建引水渠等基础设施。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动下,该村农家乐如雨后春笋,目前已发展农家乐20家,乡村旅游接待户30户,其中建卡贫困户15户;养殖土蜂1000群、山羊2000只、烤烟440亩,改造低产竹林1000亩,新增退耕还林30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500亩,新增生猪600头。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为支持贫困户发展增收致富产业,武隆县委党校扶贫集团还筹措了1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加大技术培训力度,让每户贫困户都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乡上组建了扶贫专业合作社,对无脱贫摘帽能力的12户29人贫困户实行低保兜底和产业发展代养;扶贫集团成员单位之一的喀斯特旅游集团公司解决了7户贫困户家庭子女的就业难题。

  如今,在红宝村,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感叹,居住环境更美了,腰包更鼓了,精神文化也更丰富了。 田彬

   万州: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万州区大周镇铺垭村通过打造沿江文化长廊,建设古红橘休闲旅游观光产业,让全村贫困户吃上“产业饭”走上脱贫路。

  铺垭村属市级贫困村,全村拥有建卡贫困户81户209人。万州区移民局通过结对帮扶,根据当地实际,决定打造沿江文化长廊,建设古红橘休闲旅游观光,船舶工业产业等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同时,投入661万元用于19个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整治引水大堰及山坪塘、升级改造电网、便民服务中心等,弥补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短板”。

  如今,贫困户不但依托红橘产业增收,更多的贫困户则被安排在船舶企业打工,目前,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60元,全村64户165人贫困户成功脱贫。周柯岑

   丰都:“创业就业”助贫困户走上脱贫路

  丰都县工商局通过结对帮扶发挥职能优势,以就业或创业带动三建乡廖家坝社区贫困户走上脱贫增收新路子。

  为增强脱贫攻坚实效,该局按照 “陆水优先、种养结合、突出服务、发展微企、脱贫销号”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优势,一方面通过与县城内的工业园区联系,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帮助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另一方面整合政策资源,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村发展特色微企村,实现贫困户的自主创业。同时,搭建民营经济主体与贫困对象结对帮扶平台,组织县域内有实力的民营经济主体与三建乡开展结对帮扶,为有意愿创业的人员提供技术、项目支持,确保贫困户稳固脱贫。黄麟

   黔江:“六个一批”助推36户贫困户脱贫

  近日,在黔江区安监局的结对帮扶下,该区马喇镇高炉村36户贫困户通过“产业带动”、“医疗救助”、“教育资助”、“就业扶持”、“搬迁安置”、“低保兜底”等“六个一批”走上脱贫路。

  高炉村是典型的贫困村,由于地势偏僻,土地贫瘠,不少青壮年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家里留下的妇孺和老人大多是贫困户。为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区安监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与该村36户贫困户结对帮扶,通过逐户走访,摸清贫困户数、致贫原因,实现一户一策,针对性的帮扶。

  目前,帮扶的35户帮困户中(3户实施民政兜底、3户实施产业扶持、29家医疗求助),每人购买一年280元的合作医疗保险,解决了贫困户尽快脱贫和生病而看不起病的问题。刘培藻

   垫江:“法律服务赶场天”村民家门口解难事

  昨日,恰逢垫江县周嘉镇的“赶场天”,当天,来自镇司法所的25名工作人员沿着马路“摆摊设点”,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工资一文不发,你们能帮忙解决吗?”“没问题,我们还能提供法律援助。”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村民蒋文的闹心事有了着落。

  据了解,本次法律服务活动旨在帮助群众树立“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推动全镇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活动当天,该镇司法所共发放法规宣传资料2000多分,接待法律咨询80余人次,解决法律纠纷1起。周旭

   彭水:173处饮水工程“投产”

  为确保水源安全,彭水县开启了“水源保护”模式,健全了水源分级保护体系,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划定相应的水域、陆域实行分级保护。同时,还通过工程措施净化保护源水,对病险水库、老旧山坪塘进行全面整治,有效保证供水水源,以及水源的安全性,真正为老百姓送上“放心水”、“安全水”。

  据介绍,全县今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央投资项目全面完工,投入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专项资金3164万元,建成173处饮水工程,涉及32个乡镇,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4.34万人。周青松

   沙坪坝:饮水工程修进家门口

  近日,沙坪坝区农委传出消息,该区为解决村民饮水难题,通过实施农村安全饮水一户一表工程,村民不但告别了挑水吃的烦恼,还喝上了放心的饮用水。

  为解决当地村民饮水难题,从2012年以来,沙坪坝区先后筹资2000余万元,通过延伸城市供水管网到农村,新建或改造9个镇级自来水厂的办法,逐步解决农村地区村民饮水难题,同时通过一户一表工程,切实化解了村民用水过程中的矛盾和纠纷,让村民家门口喝上饮用水,告别缺水难题。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