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色彩里的生物世界 走进世界最大的家蚕基因资源库

16.06.2021  19:36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资源库的蚕房里,工作人员正在把已破茧的蚕蛾拣出来进行交配。

  在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通过破解生物世界的“密码”,开展家蚕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蚕桑资源与实验生物系统、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三个方向的研究,取得一系列原创性重大成果,带动我国蚕桑科学研究整体迈上国际领先水平,也推动了现代蚕桑产业的突破和发展。在国际知名蚕桑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的带领下,实验室建立了世界最大的家蚕基因资源库,拥有了一千多份遗传材料,在突破种质资源和品种培育“卡脖子”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不仅为当前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提供强有力支撑,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劲。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韩梦霖 文

  家蚕基因资源库的工作人员正在剥去蚕茧上的茧衣。2003年,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研究团队牵头绘制完成世界上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实现了蚕业科学技术研究的破局。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韩梦霖 文

  家蚕基因资源库的工作人员正在把同种的蚕蛾分拣到一起配种产卵。家蚕基因资源采用活体保存,有效期仅有一年,所以每年春季实验室都会大规模养蚕,安排专人照顾蚕宝宝。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韩梦霖 文

  家蚕基因资源库的工作人员展示不同品系、不同卵色和卵形的蚕卵。据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代方银介绍,随着实验室对蚕桑生物学的研究逐步深入,在产业转化方面也取得了进展,如通过改进蚕丝力学性能,提升了纤维性能,使用相关材料的服装和服饰质量就更好;给丝蛋白赋予更好的抗菌性能,可以开发成促进伤口愈合、防止感染的产品。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韩梦霖 文

  图为家蚕基因资源库内正在产卵的蚕蛾。中国蚕桑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十年来,通过开展基因组系统生物学研究,引领了蚕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一些新性能、新应用的品种、新型养殖模式已经进入生产上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实现了贯通式发展。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韩梦霖 文

  在家蚕基因资源库的书柜里,存放着200多本家蚕种质资源遗传性状记录本,第一本是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记录,这些蚕宝宝的“家谱”凝聚了几代科研人员的心血,是蚕业科学和产业发展雄厚的生物资源基础。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韩梦霖 文

 

  图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对桑树样本开展研究。长期以来,很多人只知道种桑养蚕、缫丝织绸,而忽视了桑树自身的功能和价值。实验室通过对桑树基因“密码”进行研究和破译,推动了对蚕桑丝绸产业链上物质资源新功能的发现,为桑树资源的利用开发提供了支撑,也为桑树多用途综合利用与开发、蚕桑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了理论支撑。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韩梦霖 文

  在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桑树组织培养室,科研人员正在观察培养基中的桑树样本。据实验室主任代方银介绍,对桑树活性物质的认识研究,在抗氧化、抗衰老、降血糖等方面,支撑了桑果酒、桑饮料、桑叶茶等保健美容食品功能的研发。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韩梦霖 文

  图为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研究。除了家蚕基因库,实验室还拥有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桑树基因库,这样的蚕桑资源优势,不仅为当前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提供强有力支撑,也为现代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劲。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韩梦霖 文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内陈列展出的彩色蚕茧,缤纷色彩的生物世界让人着迷。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韩梦霖 文

  航拍西南大学“蚕学宫”。实验室主任代方银表示,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接下来该实验室将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建设,进一步弘扬蚕桑丝绸文化,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同时也对我国蚕桑产业发展做出模式化的示范。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韩梦霖 文

编辑: 陶玉莲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