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走马场上成渝古驿道的前世今生

14.05.2017  13:30

成渝古驿道遗址位于九龙坡区走马镇慈云村7社,驿道始筑于宋代,明清时期兴盛,清末达到极盛,民国后由于区位原因驿道日渐衰落。

那时,成渝物资往来,主要靠旱路,出了通远门,沿佛图关、石桥铺、车歇铺(上桥)、二郎关、龙洞关、白市驿,一天走下来80里路,刚好到走马。随后,再经走马、永川、荣昌、隆昌、内江、简州、龙泉驿到成都,是古代巴蜀两地唯一的陆路交通,往来商贾、力夫络绎不绝,演绎出走马的繁华盛景。

连接重庆到成都的古驿道,曾经见证过商贾往来的繁华,沉淀了传统村落的文脉,随着20世纪50年代成渝公路通车,再到20世纪90年代,成渝高速公路修通,走过2000年时光的古驿道,最终湮没在历史尘埃中。

岁月悠悠,如今,这条千里古驿道,在九龙坡区的走马镇慈云村,还残存着约1公里,它像一位慈祥的智者,以它特有的形态藏匿于城市背后,守护历史,寄望未来,向人们无声地叙述曾经“三街五驿四镇七十二堂口”的繁华。

走马场

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走马镇,因走马场得名。因其北属巴县、西临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也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

从东面进街口,就有石柱城门一道,两边则是10多米高的古砖墙体建筑,有护卫街市的作用。门上繁体的“走马场”十分醒目,两旁大书对联“入世多迷途由此去方为正路,现实讲团体关了门即是一家”。相传,古时到此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规。

进入城门,就是街市。漫步久远的青石路,挑夫的脚印、马帮的蹄痕、深深的槽印依旧清晰可寻。“哒哒”的马蹄声已经远去,那段因驿站而兴旺的岁月,以这样的方式,铭刻在古镇的记忆里。

“二五八赶走马场”,时至今日,这一传统依然还在。而在当时,四乡百姓都叫“赶走马岗”,于是,走马岗也成了走马场的直接称谓。

茶店子

驿道兴衰的见证者

在如今的慈云村6社和7社之间,就是成渝古驿道遗址所在地。这里树木茂密,中央一条由无数长约1.95米、宽0.4米的青石板铺成的古道上,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圆润。

拾阶而上,来到一块开阔的空地,这里曾经就是驿道上著名的“茶店子”,是专门为往来的商贾、力夫提供茶水休憩的商铺。而在附近的石板上,密布着深深浅浅的小洞和四四方方的坑。这些洞和坑其实就是骡马和人踩出的脚印。

家住在此的耄耋老人况光武说,小时候,父母就在茶店子卖茶,每天的行人络绎不绝。自己年轻时,也做过挑夫,抬过滑竿。说起昔日的繁华,老人滔滔不绝,“以前路上热闹得很,背米的、贩牛的,天亮就走起,天黑都有人在走。

三道碑

让典范名留青史

成渝古驿道沿逶迤的走马岗延伸。离开茶店子,再沿着蜿蜒的驿道行走400多米,那里有一片叫金银坡,林木茂盛,山峦起伏,古驿道边矗立着三块横向排列的石碑,当地人叫三道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三碑均坐西向东。

左边一块是贞节孝牌坊,高3米多,碑额装饰着卷草龙纹,刻着“圣旨”二字。据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杨华介绍,这是光绪皇帝亲自下旨颁奖的。相传走马人曹正贵娶了妻子蒲氏,可连孩子还没有,他就去世了,18岁的蒲氏守寡终生,为公婆养老送终。

中间的一块碑高1.75米,宽0.84米,厚0.15米,是后人为纪念某正堂而立的功德碑。

右边是一块德政碑,刻着“严正宽平”,寄寓了百姓对一方父母官德政的期望,也蕴涵了对险峻古驿道变坦途的向往。杨华说,这块碑是走马场17位乡绅为了歌颂当地一名姓朱的县官政绩而立。

杨华说,古代碑刻主要是为了将一个人的事迹、一生的大致内容或者需要歌功颂德的内容记录下来,让大家知晓。现在这些题刻具有较高的书法欣赏价值,同时,它见证了成渝古驿道的兴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民风民俗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老关口

一脚踏三县

从金银坡的三道碑继续向上行走数百米,到达老关口处,在距地面2米,东西长约50米的崖壁上,分别有行书阴刻的“巴县西界”和“险设天成”两龛题刻,分别是长3.3米、宽1.3米和长2.3米、宽1米,均刻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十月,为明清之际璧山与巴县关口分界处。题刻笔画遒劲,浑厚庄重,很感沧桑,是研究清代当地行政区划的重要实物依据。

再往前行,就会看见一个立有三县名称的界碑,于是就有了“身在巴县,西看璧山,东望江津”“一脚踏三县”的说法。而在不远处,有一块空旷的平地,植物同样茂盛,这里就是当地人叫的“老关口”。

曾经,在这里流传着《三个县官审案》的故事:生意人来到走马,被几个土匪打死后踢进了水田。因死者身无分文,觉得没搞头,巴县、江津、璧山的县官都不承认是自己地界的,尸体被扔到了三县交界的地方——老关口。

但是案子要解决,怎么办?于是,到了走马赶场天,三位县官当着众人宣布了断案结果:死者因为走路不小心摔在了水田里,是那块水田致死人命,故应处分那块田——把田里的水放干,把死者埋在里面,使这块田从此变成坟地,永远不能叫“”。

三个县官就这样把案子审结了,但苦了田的主人,有冤无处诉。

保护驿道

锤断驿道石不为毁灭是为保护

曾经连绵上千里的古驿道,如今仅仅残存了近一公里,这是怎么被破坏的?又如何保存下来?

原来,解放后,由于公路、高速路、铁路的相继开通,古驿道逐渐萧条废弃,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走马镇一带大力发展生猪,社员修猪圈需要条石。

古驿道边的青石板是5尺多长条形石,正好是做猪圈石最理想的材料,社员便打起了驿道石板的主意,公然哄抬回家修建猪圈。

就这样,石板一抬走,驿道就成了稀泥路。社员文光华出面干涉,大家置之不理,让他很是无奈,只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提着大锤,往自家门前的古驿道青石板重重地砸了下去,一直砸到驿道的牛场遗址。这下长石板变成了短石板,不能成为猪圈石了。

一直以来,社员们都不知道是谁干的,文光华也把这事一直隐瞒了40多年。就这样,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驿道被“破坏性”地保留了下来。    

来源:九龙坡新闻 

原标题:走马场上成渝古驿道的前世今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