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西部率先目标 为新征程起好步 ——重庆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综述

22.11.2017  19:23
    重庆,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连接点,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气象工作主动融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突出重点、扭住关键、精准发力,不断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在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同时,为气象事业新征程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干在实处  现代化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1年,中国气象局与重庆市人民政府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决定将重庆作为在西部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开启了重庆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目标确定,重庆砥砺奋进。     “要加强灾害天气监测预警和科学应对,强化责任落实。”“要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努力为全社会提供更加精准化、精细化的气象服务。” ……重庆市领导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各级党委政府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十二五”以来,重庆市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召开了推进重庆气象事业发展座谈会、3次部市合作联席会议、3次全市性气象工作会议,印发规范性文件11件,气象建设项目纳入政府规划。各区县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印发实施方案、签订合作备忘录、实施目标考核等举措形成了共推共建气象现代化局面。     走进彭水县大同镇气象服务站,工作人员熟练地操作预警信息发布终端,信息接收、信息转发一气呵成……如今,“永川模式”在巴渝大地基本建成,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实现了向基层延伸。全市通过区县认证的气象灾害敏感单位达4513个、通过市级认证的3902个,进一步强化了风险管理。人工影响天气综合指挥管理平台基本实现作业指挥智能化,助力“蓝天行动”和防灾减灾取得实效。气象现代化建设铺开以来,重庆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随着风云三号卫星省级直收站的投入使用,进一步推进了覆盖重庆全境多源卫星遥感资料数据库建设。开展智能网格预报技术研发,发展数值预报产品适用技术,重庆天气预报空间分辨率精细到乡镇,建立了0-10天时空分辨率分别为5公里、1-6小时的精细化气象要素格点预报业务。市-区县预报业务实现一体化、发展气象灾害监测与风险评估业务、发展气象灾害对承载体影响的评估技术、探索数据挖掘技术在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应用、发展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气象现代化推动着重庆气象监测和预报等核心业务能力明显提升。     业务系统建设“烟囱化”的局面被打破。气象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三个统一”,即统一业务系统建设架构(SOA),统一数据支撑环境(CIMISS和本地数据支撑平台),统一信息基础资源。初步建成了具有超融合架构和云管理能力的IT基础设施资源池,建立了4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共享了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300万亿次的计算资源,气象信息化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为解决制约重庆气象现代化发展的省级技术难题,重庆市气象局组建了10个业务技术攻关团队,建成重庆市雷电灾害鉴定与防御、农业气象与卫星遥感两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防雷接地野外试验基地。重庆市气象局与江津区政府合作共建的江津(国家)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也正在为气象服务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以“三平台一基础”(预报会商业务平台、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气象综合观测业务平台和基层台站基层设施建设)建设为抓手,全市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为气象业务及服务现代化提供了强力支撑。     “重庆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达到了中国气象局和重庆市政府确定的在西部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2017年11月15日,《重庆在西部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第三方评估报告》通过专家评审,现代化建设成果社会认可度高。                       谋在新处  走重庆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气象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重庆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之初就确定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并不断丰富其内涵。     “十二五”期间,重庆把“永川模式”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作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初步构建起了覆盖城乡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市区县乡村四级联动工作网络、监测预警响应工作机制。建成了1个市级平台、40个区县级平台和492个部门、1024个乡镇(街道)子平台,与各区县政府门户网站、电视频道、广播电台建立了发布机制,与三大电信运营商建立了预警短信全网发布机制;市、区县均成立了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机构,建立了预警工作站1516个,将49.8万名相关人员纳入预警平台。此外,气象部门还注重发挥预警体系综合服务效益,通过预警平台发布气象服务信息的同时,也向1万余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发布农业气象信息和专家建议;农业、林业、国土、交通、水利等部门以及乡镇除利用平台发布预警信息外,也发布大量工作信息,方便群众办事。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着中国智造不断前行,科技型气象事业不能落后,智慧气象因势而生。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有效供给,重庆市气象局基于农业气象观测信息、空间数据、预报产品以及农业气象指标、模型、专家知识库,研发了以可视化建模、自动化运行和智能化发送等为核心的农业气象精细化智能服务系统(PISA)。在这里,业务人员有了精细化产品集约化制作工具,农业专家有了智能发布经验产品的平台,农业龙头企业有了个性化服务、信息发布管理服务平台,普通农户利用“农业气象掌上通”智能服务APP,可自动获取基于农田位置的个性化农业气候、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并可实现与专家在线互动交流。2016年建成并推广使用以来,该系统农业大户注册用户7193户,注册专家341人,注册农田3463块,构建了中稻、柑橘、油菜、茶叶、白菜、甘蓝等十余种作物56个农业气象服务模型,解决了丘陵山区农业气象服务“直通式、精细化、智能化”的问题,搭建了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气象服务的渠道与平台。      与此同时,法治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现代气象管理体系也逐步建立。目前,重庆气象法规标准化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了“两条例四规章”的地方气象法规体系,重庆气象局主持编制各类气象标准累计达到32部,气象依法行政的能力不断提高。防雷减灾体制积极推进,有效落实了防雷安全属地责任。建立了重庆气象安全管理新模式,统一制作安全检查标准清单,安全检查全市“同一张表”执行,实现了标准化;开展安全检查整改销号闭环管理,实行红、黄、橙“三色”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实现流程化;安全生产全部工作内容均通过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上报,能在线数据统计、查询和分析,安全生产管理全过程实现信息化。                       用在各处  现代化成果社会共享     走上大街小巷,随机问问路人,已普遍感觉预报准确率越来越高,获取预警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走进田间,你会听见农事不再靠天,智慧气象服务正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添砖加瓦。气象现代化成果社会共享,重庆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定在85分左右。     面对多发频发的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以“永川模式”为核心建立起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高效运转。2014年9月1日05时24分,奉节县气象局多渠道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相关部门研判大树镇场镇周围可能发生滑坡,当地政府立即动员力量疏散受威胁居民。当日21时左右,3000余名居民安全转移。9月2日03时左右,场镇后的山体滑坡致使3幢居民楼被全部冲垮,一些楼房也残缺不全,但无人员伤亡。2015年“6.30”、2016年“6.19”、2017年“6.8”等区域性暴雨过程服务中,预警平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重庆市气象现代化进展情况调查报告》显示,重庆各级人民政府认为气象现代化服务地方工作,特别是服务决策成效明显。      气象现代化成果积极应用于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重庆市气象局启动了“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气象服务,服务对象定位于政府主管部门、铁路运输部门、制造企业以及物流企业;开展长江黄金水道气象服务,服务对象定位于航运管理部门、港口管理部门以及航运企业。     “我养娃娃鱼已经有7、8年的时间了,以前都是靠传统的模式养殖,对水温水质这些都是凭经验和感觉,效果不是很好。”重庆市开州区泰旭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开均介绍,区气象局给他们安装了智慧气象为农服务平台,帮助其避免了很多风险,减少了很多损失,提高了经济效益。新型农业经营用户享受了气象现代化成果。     “1991年,我开始从事测报工作,那时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用的是人工站仪器,都是手工编报,所以有时会出现一些小的误差。”石柱县气象局测报员马泽远讲到,他的儿子现在也在从事测报工作,用的都是新型站仪器,大部分实现了自动化,这既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测报准确率。气象人也是现代化成果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