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滑竿儿”到“拓儿车”,当年重庆的交通有好“der”?

09.09.2020  15:08

文旅新重庆头条号消息,

滑竿、电车、缆车、轮渡、索道……

坐过一半以上的都暴露了年龄!

回顾重庆的交通往事

有的消失了,有的成了网红

有的中断又复航

有的升级换代沿用至今

从重庆的交通工具的衍变

可以看到整个重庆城的发展变迁

在重庆长大的你

还记得那些陪伴我们童年的交通工具吗?

10年代

滑竿

说起滑竿

如今的年轻人会觉得

它更像是一个旅游体验项目

因为它总是出现在各大山区景区

方便体力不支的游客上山下山的同时

也成为一种特殊的游览方式

然而,在原来,它和“棒棒”一样

是因重庆的特殊地貌而生

在爬坡上坎的重庆,人们琢磨着

怎样让轿子更轻便、更适应地形

于是滑竿诞生了。

这种用竹木制成,形制简单的小轿

有“老重庆出租车”之称

因为重庆山路陡峭

要想安全送乘客抵达

对滑竿师傅的体力和技术要求就很高

在当时,看似简陋的滑竿

是只有有钱人才能坐的。

30年代

柴油客车、轮渡

柴油客车

重庆的第一辆公交是奔驰牌柴油客车

起初营业车辆只有1辆

营运线路为曾家岩至七星岗路段

这也是重庆正式开通的第一辆公共汽车线路。

后来运营车辆添至5辆,实行分段营运:

曾家岩至两路口一段

两路口至七星岗一段

七星岗至过街楼一段

车票分临时和长期两种。

这种柴油客车为敞篷型

货箱里安放着长板凳当坐椅

从曾家岩到七星岗往返一次3.5公里

平均时速为20公里,全程票价一角

当时的车辆减震性差,路面又凹凸不平

乘客坐在硬邦邦的座椅上

那滋味可不比站着好受

但即便当时坐一次车要排队一两个小时

票价在当时来说也很高

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去排队乘坐

只为感受一下这“高级”的交通工具。

轮渡

重庆的主城区修建在层层山峦之上

长江和嘉陵江穿城而过

把主城区一分为三

在江上没有桥的时候

轮渡是重庆人过江唯一的交通工具。

1938年1月1日

重庆主城的轮渡开航

第一条航线是储奇门至海棠溪。

在朝天门码头沿着梯坎一步步走下去

买一张薄薄的船票就能登上过河船

那时候轮渡没有窗户

伸手就能和江风来个亲密接触

坐在凳子上能感受到脚底传来的马达震动

突突的声音大得想在船上说句话

都得扯着嗓子。

在改革开放初期,两岸工厂众多

市民都是通过轮渡上下班和商贸交易

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

轮渡是重庆市民过江的首选交通工具。

现在随着桥梁的修建,汽笛声远

重庆人“走下”了轮渡,“走上”了桥梁

轮渡也一度淡出人们的生活

多年后,随着重庆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

重庆轮渡又以崭新的形式

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2019年1月12日

朝天门-弹子石”恢复开航

2019年1月22日

大竹林——朝天门观光轮渡航线首航

陪伴了重庆人几十载的轮渡

转型成为两江游船

游客们乘坐游船在江面游览

将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的美景尽收眼底。

40年代

缆车

缆车曾是重庆人最主要的出行工具

尤其是重庆的闹市区

当时沿江地带修建了好几条缆车

民在山巅与江边穿梭:

朝天门缆车、望龙门缆车、两路口缆车、临江门缆车等

由于当时车厢的门和窗户都没有封闭

缆车在鱼腹处错车时,

上下车厢里的乘客互相确认一下眼神

也曾是乘坐缆车的一大乐趣。

沿着轨道两边排满了开茶馆的

还有卖香烟瓜子零食小吃的

在当时,缆车是最具特色的交通之一

但后来随着交通工具的升级改造

大多缆车都相继停止运营

长寿缆车曾是长寿与河街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

由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

主体为“8字交叉

轨道长282米,垂直高度110米

堪称西南地区第一长度、坡度最陡的缆车

2016年1月26日

因存在解体安全隐患停运

2018年10月长寿缆车回归。

50年代

无轨电车

在重庆公交历史上

无轨电车无疑是亮点之一

拖着两条长长电线“辫子”的无轨电车

是不少年轻人关于重庆公交的最早回忆。

1956年

重庆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开通

路号为1路,线路从上清寺到小什字

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

依靠自己力量设计、施工、建成的电车线路。

随后,重庆市区陆续发展了401、402、403、404、405共5路电车

总计47.5公里,日客运量约50万人次。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这种绿色环保的公交车成为

重庆城市公交系统的主要运营车辆

承载着许多老重庆人的美好回忆。

到2004年

无轨电车在主城结束了历史使命。

如今,电车已经消失了

但会发现隐藏在这座城市里不起眼的小电桩

它们是电车时代的痕迹

见证了重庆电车从无到有

再从有到无的历史。

70年代

气包车

常压燃气车别名“气包车

上世纪80年代是气包车的鼎盛时期

重庆有1/3公交车以天然气为燃料。

大概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退役

但它无疑是重庆交通史上最别具一格的一景。

气包车的真正名字叫做“常压燃气车

那个年代由于石油短缺

天然气成为公交车主要燃料

但由于缺乏压缩技术

每台车只好“头顶气包满街跑”。

行进过程中

气包会随着车身抖动而晃荡

让人觉得“悬吊吊”的

虽然气包车看起来很危险

却未发生一起事故。

80年代

铰接客车、索道

铰接客车

到了80年代中后期

由于城市人口增加

坐公交车的人越来越多

普通型公交车已不能满足需要

人们就把两节客车连接起来

成为铰链式公交车。

尽管乘车空间得到了提升

那时坐车还是像打仗一样

拼的是体力——

铰链式公交车适合在平原地区运行

而重庆路况复杂,坡坎较多

行驶起来摇摇晃晃

人们在拥挤的车厢内

安全性和舒适性都不佳

所以后来被新型车逐渐代替。

索道

重庆长江索道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其实长江索道是重庆第二条过江索道

第一条是嘉陵江索道

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人们快速过江

但是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

跨江索道的运输功能逐渐弱化

渐渐地,索道停运。

长江索道被誉为“山城空中公共汽车”、

万里长江第一条空中走廊

作为重庆的城市名片

自从《疯狂的石头》、《北京纽约

等电影在这里取景后

长江索道就一直名声在外

可以说是游客心目中来重庆必体验的项目

如今,它的旅游观赏价值已经远远大于它的实用价值

无数游客远道而来

排几小时的长队

只为坐上这传说中的跨江索道

一睹重庆的江景。

90年代

快艇、“拓儿车

快艇

快艇,重庆人更喜欢叫它“水翼飞船

上世纪90年代,未修通高速公路

它一直是重庆主城前往涪陵、万州方向

最快捷的交通工具。

水翼飞船时速最快可达90公里

因此又被称为“水上高速

在沪渝高速和宜万铁路通车前

水翼船以其快捷的特点

对出川入川的旅客非常有吸引力

也真正实现了“千里江陵一日还”。

后来随着沪渝高速、宜万铁路的相继通车

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夹击下

三峡库区水运客流开始持续走低

在水路普客船近年来销声匿迹。

2014年12月29日

随着“长江1号”高速客船最后一次进出巴东港

高速客船正式退出三峡库区水上客运市场。

拓儿车

重庆人管出租车叫“拓儿车

原因是在上世纪90年代

出租车在重庆地区大规模兴起时

普遍采用的是铃木公司生产的奥拓车

于是打的就被重庆人形象地称为“打拓儿

一时间成了一个时髦词汇

时至今日,出租车的品牌都换了好几代了

但是由于习惯和顺口等因素

重庆人还是经常把坐出租车叫做“打拓儿

不过80后、90后和00后这样叫的已经不太多了。

21世纪

轨道交通、高铁

李子坝“轻轨穿楼

2014年

重庆有了轨道交通

犹记得当年第一次走进轻轨站时新奇

从买票、安检、刷卡的一窍不通

到如今熟练地自助购票、刷二维码进站

重庆人民日常出行已经离不开轻轨

而曾引起外国网友惊呼热议的

李子坝轻轨穿楼

也成为外地人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

重庆高铁

现在的重庆又迎来了高铁时代

1小时到成都和贵阳

3小时到周边省会城市

6小时到北上广……

2小时高铁重庆”不再是遥远的梦

此外

发达的航空系统也为市民旅游出行提供了便利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们可以选择的交通方式越来越丰富

效率也越来越高

而那些消失我们视野的交通工具

或许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却从未退出重庆精神文化的舞台

它们是重庆发展的见证

是追溯老重庆的文化记忆

冰冷的材料之下

它们永远是几代人的温暖回忆。

这些老重庆的交通工具

你坐过几个?

原标题:从“滑竿儿”到“拓儿车”,当年重庆的交通有好“der”?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