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香华:丢下镰刀进了川大

18.10.2015  09:45

1964年,车香华在川大读书。

车香华近照。 受访者供图

今年79岁的江津一中退休教师车香华,姓名里虽然宝马香车、荣华富贵占齐了,但从小是出身农家的苦孩子,没钱读书。他说:“我记得70年前那天,我正在田头拿起镰刀割谷桩,割回去当柴烧,当时有10多岁了。我表叔郑绍钦走过来说:背时娃儿,别个都去读书了,你还在这里割谷桩桩。我一听,马上丢下镰刀就去读书,就这样读出来了。

1.读书

当时已是民国末期,兵荒马乱,但从小学到初中,不要学费、书本费,初中还有助学金。“第二天,我就跑去离家最近的转龙场小学要求读书,口试了一下,还算了几道题,好在我原来跟一个教私馆(私塾)的叔父,听过几天抹和(不要钱)课,还有点底子,学校觉得我还可以,就直接在高小(相当于现在小学5年级)插班。

1953年考上江津石门初中,离家70华里。“刚进初中时成绩一般,但很快成为班上、年级一二名,当过学习委员和学生会学习部长。我拿的是全额助学金,初中生每月伙食费5元,我只交五毛,国家补贴4块5。”初中每到假期回家,老师都不布置作业。“我们都在生产队上班参加劳动,做农活,挣工分。”1956年,车香华初中毕业想读中专或师范,因为家里穷,想早读出来早就业挣钱。“但我成绩好,学校保送三个毕业生进江津一中,就有我。

2.川大

丢下镰刀去读书的车香华,在报上发表过几块“豆腐干”后,1960年高中毕业,就一心想报考中国最好的新闻专业——复旦新闻系。“我祖父当过甲长,但档案错写成伪保长,我并不晓得。所以政审时,说我对祖父的问题没交代、没认识。复旦去不成了,我只好被川大录取,川大我填的第四志愿,当时还没怎么打上眼。

他没把川大打上眼,川大也没把他肚皮打上眼。川大四年,正好跟正史称之为“三年自然灾害”的时期重合。“本来大学生一个月9元伙食费,但只能吃到五六元。一个月二两油,半斤肉。中午、晚上,每顿饭三两。8个人一盆饭,分为8牙,每人轮流分饭,大家眼睛都盯到起的,要尽量分得公平匀净。分饭的人,最后选饭,最后那一牙饭,往往不到三两。

大学生都成了校园农民,还要在篮球场种菜。当然,学问还是做起走的。“教我们古典文学的是杨明照教授,大足人,全国有名的《文心雕龙》专家;指导我毕业论文的是李梦雄教授,有名的外国文学专家,当过中文系和外文系系主任。他指导五个学生,只有一个优秀,就是我那篇论文。他还劝我去考研究生,但我家里哪有钱去深造,而且我已27岁了。

3.母校

小时候,车香华父亲最大的期待,就是对他说:“你读书,二天当个私馆先生,就不错了。”所以1963年大学毕业,他填分配志愿,就是当老师,分到万盛重庆49中教了12年书,1976年,调回母校江津一中,担任过年级主任、教务主任、教研室主任、高中部主任。

他在母校的家,也成了学生的快乐之家。车永红是父亲高中班上的学生,她说:“爸爸带领家在外地的学生,在校园内开荒种南瓜、包谷。种好了,就在我家平房外面的坝坝头搭灶台,煮南瓜、包谷来吃,香惨了。家里有个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当时可稀奇了,学生都来看《霍元甲》、《血疑》、《排球女将》。平时在屋头看,周末就搬到坝坝头看,天线遭碰一下,图像就乱了,又要调好久。看了《排球女将》,爸爸就在班上组织了一个排球队,全年级6个班打比赛,拿下第一名。有个男生看了《霍元甲》,直到现在都在习武,是我们班的武林高手。

这位小时候丢下镰刀去读书的农家子弟,耕读传家,润泽一方,桃李满天,诗书芬芳。其漫漫一生,有自作诗词《沁园春·八十书怀》为证:“雨雪风霜,苦涩酸甜,八秩春秋。诵庄周孔孟,诗词曲赋,传奇传记,亚美非欧。筑梦书轩,孜孜不倦,暑去寒来盼绩优。舟棹举,荡无涯学海,奋击中流。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