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前曾轰动国内摄影界 痴迷“瞬间摄影”的他又“回来了”

17.07.2021  22:21

1984年的夏天,五名年轻的摄影师联合举办了一场“重庆五青年摄影展”,成为当年国内摄影界的轰动事件,也开创了重庆个人摄影展先河。2021年7月17日,在37年后,“五青年”之一的马亚东摄影作品分享会“转瞬即逝”在南岸区映画鱼艺术影像中心举行。当年痴迷摄影的青年虽已两鬓斑白,执着于光影艺术的初心未变。

△马亚东

37年前,重庆市民排队看摄影展

改革开放初期,物资还比较匮乏,拥有一台相机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当时热爱摄影的重庆青年马亚东一个月的工资是17.5元,他咬咬牙,东拼西凑,用全部家当购置了一台理光相机和一个镜头,《大众摄影》杂志还对这名痴迷摄影的年轻人进行了报道。有了相机后,马亚东拍出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多次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上刊发。凭借这些摄影作品,他进入了重庆电视台,成为1981年建台时首批电视工作者。

作为重庆最早一批摄影“发烧友”,1984年夏天,他和青年摄影师田捷民、钱力、袁伯成、庞渝江联合举办了一场“重庆五青年摄影展”,地点在繁华的解放碑夫子池,内容涵盖风光、纪实、人物等。在当时还算非常“另类”的摄影展引起空前轰动,成千上万重庆市民甚至外地摄影爱好者蜂拥前来观展,展厅外排起了长队,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都是这场影展。在当时文化还比较匮乏的年代,不少观众由此受到摄影启蒙,萌发了对摄影的喜爱。

其中,马亚东一幅名为《一难牵动众人心》的新闻纪实类摄影,真实又生动地呈现了一个孩子被卡在铁栅栏中,众人齐心协力前来解救的场景,成为一代摄影人心中的经典作品。

当时媒体对这场摄影展的描述是“如初春的蓓蕾”,在川渝地区乃至国内摄影界引发了深远影响,也加快了成渝两地摄影交流。

△马亚东摄影作品

痴迷“瞬间摄影” 坚持不PS

在一些摄影人眼中,马亚东曾经“消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作为一名职业电视人,他虽然回归电视台,专心从事专题片编导工作,但从未放下相机。他认为,摄影与电视节目都属于视觉艺术,两者既相通也互为补充。

此次“转瞬即逝”摄影作品展,呈现了近年来马亚东在游历各国时拍下的精彩瞬间,有以色列哭墙前的祷告者、印度恒河畔的祭司,更多的是普通人的生活片段。

马亚东的作品偏人文,注重瞬间艺术。他认为,摄影的瞬间艺术具有不可复制性,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又是不容易把控的,需要学习进行预判。比如他在俄罗斯一个码头上拍摄海浪,其他人按两张就离开,然而,他通过观察,发现随着船舶压舱,可能会形成更出彩的瞬间,便留了下来,举着相机耐心等待,终于抓拍到海浪与船舶之间撞击的经典画面。 “我想要突破的一些东西是,它不仅具备一定内涵,还要有丰富的细节和质感,以及较强的瞬间性。

在图片后期处理泛滥的时代,马亚东一直坚持作品的原生性,几乎不会去做后期,他的照片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原片。即使在相同条件下,他也希望拍出跟大家不一样的东西,因此会在前期拍摄时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我会等待,但从不摆拍,有些瞬间显得比较特殊,它來源于几种元素的机缘巧合,都是一次性拍摄完成,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內形成判断、构图、按下快门。

△展览现场

摄影需要尝试和付出

马亚东认为,现在的青年摄影师们所处于一个多元的世界,纪实、风光、各种类别的摄影风格百花齐放,青年摄影人应当坚守自己的风格,也需要融合和创新,不妨多做尝试,打破条条框框,不要给自己太多限制。

在他看来,摄影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情,要得到一张优秀的照片,背后需要不断学习,付出努力和汗水。

这是一场没有标题的摄影展,马亚东认为,基于“转瞬即逝”的概念,每个人对作品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希望观众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衍生出不同的感受。在展览现场,当年“五青年”的田捷民、钱力、袁伯成也都来了,他们也都还在坚持摄影创作。

△策展人晋毅

此次影展策展人、知名摄影师晋毅表示,当时那场盛況空前的“重庆五青年摄影展”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是中国摄影的“星星之火”,与北京“四月影会”,上海“北河盟”,广州“人人影会”一样,成为极具当代意义的文化符号。“尽管从胶片时代到了数码时代,但那一代摄影人的执着和热爱,依然会激励着更多人,通过摄影语言表达情感。”在晋毅看来,这组作品是建立在纪实摄影基础上带着超写实主义特征展开的视觉叙事,它专注于那些让摄影师有所感悟的瞬间,专注于瞬间的情趣和內涵,呈现出人与人、人与现实之间微妙和复杂的內心世界。他也希望通过这场影展,向摄影前辈们致敬。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毕克勤 邹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