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这座桥,才算进城!

18.12.2020  22:14

过了这座,才算是真的进城啰。”在老一辈人眼中,到了渝中区才算是真的进了重庆城。而作为当时唯一一座横跨长江、连接南岸和渝中两地的大桥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 进城的标志

山水造就了魅力渝都,但同时山水也成为了一种阻碍。  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只有到了渝中区,才算是到了真正的市区。在1980年之前,“进城”一次并不容易。因为那时候轮渡是长江两岸重要且唯一的交通方式,在雾都重庆、烟雨巴蜀,变幻莫测的天气就成了轮渡的最大影响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交通问题,首座横跨长江的公路大桥便诞生了。它北起石板坡立交,南至黄葛渡立交,让江两岸的往来变得更加便利。

在渝都,桥不仅是技术,也是文化。老一代人每每提起这座长江大桥都是滔滔不绝——“人民大桥人民建,我为大桥做贡献。

上世纪50年代前,重庆还没有一支像样的建桥施工队伍。即使后来有了一支比较专业的队伍,但当时都在参与其他桥梁的建设。 

而作为政府的“一号工程”,重庆长江大桥的建设就交给了全部重庆人民。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座大桥几乎是全民参与建设。就连一些幼儿园小朋友都主动跟着大人出动。在珊瑚坝中,时常能看到万人碎鹅卵石的壮观景象,而这些鹅卵石也就成为了之后建桥所用混凝土的主要内容。

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这大桥提前了半年完工,赶在1980年7月1日向党的生日献礼。  长江大桥,又名石板坡长江大桥。它作为重庆主城区城市干道组成部分,曾经是中国车流量最大的大型跨江桥梁。

为了弥补大桥运力不足的问题,其姊妹桥——长江复线桥也开始修建。主跨330米,成为了当时“世界第一跨径梁桥”。

40年来,长江大桥见证了吊脚楼由巴渝民居逐渐成为了文化遗产,见证了重庆最早的游乐园兴盛转衰。

世事瞬息万变,而长江大桥始终横跨在长江之上,陪着重庆走过四十个春夏秋冬。

提到长江大桥,不得不提一下的就是伫立在桥两头的四个守望者——“春夏秋冬”。走过一座桥,便可体验四季的轮回。

手持鲜花,象征希望的少女——《

勇于拼搏,朝气蓬勃的青年——《

手扛麦穗,辛勤劳作的女人——《

志在千里,永不停息的男人——《》  它们诞生于重庆改革开放之初,四季拟人的巧思通过凛冽的人体雕塑得以体现,开启了人体艺术融入城市建筑之先河,是重庆的标志性建筑。 

然而在建立初期,它们却是广受争议的。  以裸体形式呈现的雕塑在改革开放初期,显然是不能被广泛接受的。  于是几位艺术家商量后决定给这四座雕塑略加薄纱,这才让雕塑得以展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艺术被广泛普及。人们从最开始的哗然、争议到理解和接纳,艺术在与民众的互动中,成为了一个解读重庆的窗口。

而《春夏秋冬》也成为了重庆必不可少的地标性建筑。它们静静地站在桥两端,隔江相望。坐看潮起潮落,见证重庆发展。

今时今日,重庆人民是离不开桥的,有差不多60%的人每天都会经过两座以上的桥。建桥技术日新月异,壮丽桥梁层出不穷,但无论如何,长江大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却是不可撼动的。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长江大桥已经不再是“进城”的标志,却也成了一代人的记忆,也成为了重庆必不可少的标志性建筑。  在重庆人心里,它是建筑,是情怀,也是生活。

原标题:过了这座桥,才算进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