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籍歌唱家张迈分享40年音乐记忆 “改革开放让流行乐坛百花齐放”

21.08.2018  07:14

与当年叱咤歌坛的风云岁月相比,张迈更享受如今云淡风轻的日子。     受访者供图

重庆妹子张迈从小在嘉陵江边长大。1995年,拥有一副金嗓子的她穿上军装,告别重庆北上入伍。她跟随部队文工团走遍了祖国山山水水,用歌声赞美最可爱的人。二十多年过去,已是著名军旅歌唱家的张迈回到重庆长居,思考起落叶归根的意义。

在渝北那栋绿荫环绕的寓所里,张迈阅读写作、种花养草,与当年叱咤歌坛的风云岁月相比,她更享受如今云淡风轻的日子。当然她也没闲着,2017年,她为家乡创作的音画剧《答案》首演,她还出任了上游新闻首席文化官,希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为家乡出力。

从小喜爱文艺,张迈的音乐人生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音乐作为一门抒情达意的艺术,植根于人民丰富的生产生活。改革开放带来社会面貌日新月异。那么,流行乐坛又呈现出怎样的进步?近日,张迈与本报记者聊了聊,分享了她的四十年音乐记忆。

1970年代

九九艳艳天》《大海航行靠舵手》等

上世纪70年代我年纪还小,听歌主要还是跟着大人的喜好。当然那个年代是没有流行音乐概念的,我觉得所谓的流行歌曲,主要应该就是革命样板戏和革命电影主题歌,风靡全国,传唱度很高。”张迈说。

九九艳阳天》是电影《柳堡的故事》插曲,歌曲描写了冬九九结束时的初春美丽景色。电影写出了爱情与军规的矛盾,曾一度受到批判。张迈笑着说,“虽然小孩子不懂得片子里的恋爱话题,但光是看着演员们阳光下的笑脸,就觉得心里一下子被照亮了,很温暖。

“《大海航行靠舵手》也是人人皆知,基本上学校机关集会都会唱。”张迈轻轻哼唱几句,分析道,“这个时代的流行歌曲跟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很大,整个社会在这些歌曲激励下统一思想,积极向上。

其实那个年代生活是比较单调的,我们上学基本穿的是青蓝二色,有了这些音乐就像多了一抹色彩,让你在平时的交流之外还有一种声音,它更多是一种娱乐形式,还不叫流行歌曲,但它在教化的同时抚慰了人们内心,很有积极意义。”张迈说。

1980年代

乡恋》《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宣布了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真正意义的流行歌曲开始慢慢出现。毫无疑问,台湾歌手邓丽君是这一时期流行音乐无可争议的偶像;在中国内地,李谷一也唱出了大受全国人民追捧的流行歌曲。

80年代已经是改革开放后了,人们的生活慢慢多了一些色彩,像我们女生学会爱美了,会扎蝴蝶结的头绳,穿花衣服、花布裙子、灯芯绒服装等,生活的选择性多了,流行音乐也开始让社会更丰富。

尽管邓丽君歌曲开始在文艺青年中渐渐传播,但张迈对它的心态是复杂的,“我那时住校,妈妈管得很严,普遍认为邓丽君是靡靡之音,我不太能有机会听得到。”与之相似的曲风,当属内地的李谷一,于是《乡恋》成了这个年代最知名的流行歌曲。

我记得一开始李谷一用气声唱法演唱《乡恋》还曾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对此严加批判。但很快这种认识得到扭转,优美的旋律受到普遍欢迎,之后的《太阳岛上》与此异曲同工,都在歌颂甜蜜的事业、生活的阳光,音乐让人民看到开阔明朗的色彩。

不过,张迈最难忘的还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也是一首朝气蓬勃的歌曲,唱出了年轻人对生活充满希望、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的情景。“我当学生时曾经教会全班同学唱这首歌,没想到二十年后,曲作者谷建芬老师写了它的姊妹篇《二十年后再相会》,我成了首唱者,奇妙的缘分。

1990年代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跟着感觉走》等

上世纪90年代,我已经长大了,印象中最突出的是西北风,像《我家住在黄土高坡》这样的,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的流行歌曲,风靡全国,唱出了粗犷豪迈的西北性格,情感酣畅淋漓,从文化上来看很有价值,后来我的《黄河源头》就算西北风的尾声了。

此时,港台歌曲也已经在内地全面深入人心,张迈认为,苏芮可以说是这个阶段流行乐坛的“大姐大”,“苏芮在我们这帮年轻人心里就是女神,她的风格比较成熟,高亢有个性,歌词有人生思考,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张迈说,她曾带着苏芮的歌曲走南闯北,“我唱着苏芮的歌,先去了广州,后来又去海南,因为南方是中国内地流行乐发祥地嘛,也是流行音乐最活跃的地区。

这个年代也是中国流行音乐风头正劲的黄金时期,张迈回忆,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流行乐队的创建,“雨后春笋一样,像崔健的摇滚乐队、零点乐队、八只眼乐队等”。尤其1994年是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节点,“流行歌曲之产业意识已经建立,歌手包装、版权买断、税收意识等方面全新观念推行,艾静等歌手就很快包装走红了。

新世纪以来

全面开花 百花齐放

我觉得新世纪以来,流行音乐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就越发明显了,新的歌手新的作品不断涌现,很难找到代表性歌曲来概括。”张迈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接受度不断变化提高,流行音乐真正迎来百花齐放。

从四十年前是样板戏和语录歌的天下,甚至邓丽君的歌曲在当时被视为靡靡之音……到如今中国乐坛无论从题材还是演唱形式都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与国际接轨,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听和喜欢唱的歌,并且,人们从单纯的听歌,发展到去KTV唱歌,流行音乐四十年的变迁也在折射社会面貌,从好奇到模仿,从模仿到原创,不同时代的音乐歌曲呈现在生活里。”张迈说。

回过头看,我觉得流行音乐其实是说话的另一种方式,用它描述我们的家园、情感,每一首歌像一个窗口让我们去回忆、纪念、展望,用更容易让人接受的快捷方式留下时代烙印,喜怒哀乐。”她感慨道。

新闻对话>>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改革开放40年,你觉得中国音乐是怎样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

张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这四十年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相吻合,紧扣时代主题和人们关注的热点。例如《春天的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中国心》《走进新时代》等,抒发了深沉的家国之爱,感动了一代代中国人。再如《故乡的云》《烛光里的妈妈》《迟来的爱》《朋友》等,表达了对人世间深情厚谊、悲欢离合的深切体悟。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流行音乐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元,你觉得应该如何传承创新?

张迈:从我自身的感受谈起,获第六届青歌赛二等奖我演唱的是一首原创歌曲,获第九届罗马尼亚流行音乐节第一名的《黄河源头》更是一首民族题材的现代流行音乐……所以创新一定是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同时打造出关注人心表达人性的音乐作品,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多元化音乐形式中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相关新闻>> 

从收音机到手机 听歌设备在“进化


现在人们听流行歌曲恐怕最常见的设备就是手机了,一个APP在手,全球歌曲一网打尽。另外,电脑、车载音响等也是很常见的装备,但在四十年前可不是这样。

起初通过收音机收听歌曲是人们主要的接触流行音乐的方式,等到邓丽君和台湾校园歌曲开始流行时,一些青年人开始流行攒钱买砖头式的三洋牌录音机翻录歌曲。

上世纪90年代卡带随身听开始普及,轻薄时尚的小机器配上硕大的耳机,成了校园里青年人的一道风景。而到了2000年左右,CD机逐渐取代随身听。光盘的音质输出显然优于卡带,不过CD机似乎并不比随身听更轻便。

音质和便捷性两个问题在MP3身上得以解决。数字音乐时代,网上无穷无尽的音乐资源被很方便地下载到小小的盒子里,虽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唱片业。

而到了今天,APP几乎成了一切设备的终结者。除了有特殊情怀的音乐受众之外,手机听歌是绝大多数人的主要选择,虚拟是不是会最终战胜实体,或许下一个十年才有答案。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赵欣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