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吃货”博士的历史课有点“香”

15.04.2020  16:53

 

  “来来来,弹幕刷起来。”“这个枣的皮比较薄,吃起来也挺甜的。”“车厘子和樱桃相比,除了颜色深一些,还有哪些不同呢?”“啊,老师也是攒了一年钱才敢买车厘子的。”……最近,慕容浩的直播间有点“”。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今年36岁的慕容浩,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自2014年起任教于重庆大学高研院、博雅学院,他的研究方向是中国秦汉史。在高校,很多专业课老师都开设了通识课,慕容浩开设的通识课是《中国古代食物史》。将食物与课堂结合,是一个新的教学领域。单是课程名字就吸引了不少慕名前来的“吃货”,这门课也成为了重庆大学最受欢迎的通识课之一。“每到新学期选科时间,教务系统一打开,这门课几乎是‘秒光’,开了5年了,几乎每年都是这样。”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我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开这门课,但谁让我是一枚‘吃货’呢!”慕容浩说,他对美食感兴趣,对美食相关的历史更感兴趣,于是他想到将食物史开设为通识课,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对食物背后的历史文化都能有所了解。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因为疫情,这学期开学,慕容浩首次尝试了线上授课。正式授课前,他特地在B站注册了账号,当起了“网红主播”。为了保证课堂效果,慕容浩也是下了好一番功夫。他先买来了专业的直播设备,又让之前的学生充当观众,将课程内容在直播间进行了试播。试播时,他十分注意直播间的氛围,希望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会因授课形式改变而受到影响。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除了上直播课,慕容浩还要上网课。直播课和网课有什么区别呢?慕容浩说,在B站直播时只需要看着弹幕,但上网课则更复杂,需要一边看PPT,一边盯着学生发的群消息。由于网上授课无法直接从学生的表情获得反馈,因此他在上课时通过QQ群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经过一个多月的探索,如今,《中国古代食物史》的网课现场已经越来越热闹了。“一节课下来,群消息轻轻松松好几个99+。所以说,形式虽然变了,但是大家积极讨论的气氛依旧活跃。毕竟,美食是大家的共同爱好!”慕容浩说。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课堂上,慕容浩将不同朝代食物的食材、烹饪方式、饮食习惯等知识结合时代背景讲述给学生:通过吟咏《诗经》,他让同学们记住了先秦时期关于素食的记载;通过讲解“举案齐眉”的典故,让大家了解了秦汉时期的分餐制;在讲魏晋特色食物时,他援引了曹丕用热汤饼检验肤白貌美的何晏是否敷粉了。这些历史“冷知识”,总能让同学们好奇心满满。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不仅有关于食物的历史,慕容浩的课堂上更有物理、生物、医学、农业等全方位的知识拓展。微生物如何酿酒、做醋?燃烧的柴草如何帮作物防霜冻?多食用生姜为什么能达到除风祛湿的食疗养生效果……在一次次的科普中,同学们直呼:“涨知识啦!”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课间,慕容浩来到厨房,他要为接下来的“吃播”做准备。“这个是红枣,这个是葡萄干,都是待会儿上课要用到的。我经常扮演吃播的角色,给他们看看这个东西长什么颜色,吃到嘴里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口感,让大家对这种食物有更多的了解。”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慕容浩说,他还会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课堂:他曾品鉴出八大菜系里各有所长的菜品,不同食物在哪一个季节食用口味最佳,也会跟同学们分享不同食材用何种烹饪方法味道最好……形象的语言、生动的表情,使得他口中的一道道菜肴活色生香、有滋有味。“慕容老师的课用三个字形容就是‘太香了’,我们很多同学都说上这门课,一定要先吃饱饭,因为太容易听饿了。”慕容浩的助教李欢说。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为了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慕容浩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分小组选择菜系,每组录制一个做饭的视频。“原本想让学生们自己找一家餐馆,拍摄地方特色菜,了解饮食背后的历史文化。但疫情期间不方便出门,就让学生自己出镜录制做饭的视频。”慕容浩说,这样的作业不仅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烹饪和食物的魅力,还能多陪伴家人,学习做家务。“把这些生活画面记录下来,以后也会是一段很温馨的回忆。”新华网 陈雨 文(慕容浩供图)

  课余时间,慕容浩还创作了“沙坪坝三峡广场美食地图(文字版)”。他通过亲身体验各家店铺、各类食物,给学生们“种草”或“排雷”。“希望他们能在繁忙的课业之外劳逸结合,用美食犒劳认真学习的自己。熟悉距学校近的各类美食,也是大学的‘必修课’之一。”新华网 马天龙 摄 陈雨 文

编辑: 陈雨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