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丨这个宰相一首诗,“乐温”从此变“长寿”

14.07.2017  21:46

水曲流巴字,山长幻寿文。

150多年前,

清代杰出的政治家 陶澍

为长寿留下了这样的精彩诗句,

这是对长寿自然山水与人文底蕴的

形象描述。

早在7000多年前,

水势回环、山脉绵延的长寿境内

就有土著民族居住。

至周代(公元前11世纪),

巴人在重庆全境、四川东部、

贵州北部、湖北西部等地建立巴国,

定都今重庆渝中,

长寿时属巴国枳邑。

唐武德二年(615年),

因其地常温,禾稼早熟,民乐之,

设置乐温县。

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

改名 长寿县

随着“重走古诗路”的脚步,

长寿古诗的神秘面纱正在被层层揭开……

相传长寿地名源于大夏国宰相的一首诗

据搜集到的有关史料记载,从唐代至民国时期,不少文人墨客为长寿的历史、人物、事件等题词赋诗,留下古诗250余首,另有诗词专集6部。

长寿的古诗名人代表主要有唐代诗人杜甫,宋代诗人苏东坡、陆游、范成大,明代建文皇帝朱允炆、嘉靖皇帝朱厚熜、监察御使叶希贤(法名“雪菴”)、文化名人杨升庵,清代诗人张问陶等。

他们中的不少人都留下了关于长寿的千古名篇。如诗圣杜甫因战乱漂泊至长寿途中所写的《黄草峡》,揭露了兵戈战乱、官匪勾结给黎民百姓带来的离乱景象,表达了爱国忧民的情怀。

鸟瞰黄草峡一隅。

如果要说长寿现存最早的古诗,应该就是《黄草峡》。 长寿区诗词学会主席周家修说,暂时还未找到关于唐代以前古诗的记载,而唐代诗歌目前发现的也仅此一首。

还有不少古诗鲜为人知,例如陶澍写的《长寿县》就是其中一首,它从未被长寿的县志收录,一直远离大众的视野。周家修解读道,该诗的开始两句“水曲流巴字,山长幻寿文”,就是对长寿山水的绝佳描写:水势回环,流动出鲜活的巴字;山脉绵延,变幻出如壽型的图案。

类似《长寿县》这种掩藏在民间的古诗还有很多。 有一首《花眼偶文》,则直接写了“长寿”这一地名的由来之一——“文星拜寿星”的传说。

花甲两轮半,眼观七代孙。偶遇风雨阻,文星拜寿星。”全诗五言四句,相传该诗作者是明玉珍建立的大夏国宰相戴渠亨。

文星拜寿星”的传说是这样的:戴渠亨奉旨微服私访,来到乐温县,在拜访一位白发老翁时得知,此地有座长寿山,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健康长寿,百岁以上的老人甚多,这位老翁就已是150岁高龄,八世同堂,七代子孙。戴渠亨不由感慨,欣然题写了“花眼偶文”四个大字,并写下本诗。戴渠亨回朝后奏明天子,遂改乐温县为长寿县。

虽然这只是传说,历史上是否真有戴渠亨其人,也尚待进一步考证。但流传下来的《花眼偶文》一诗,却带给今人许多美好的想象。

明代长寿“八景”出自同一位诗人笔下

长寿境内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长寿“八景”。明代的长寿“八景”,由明代诗人李开先作《长寿“八景”诗》而定。这八首古诗对应的地方如下:

桃源仙洞》——桃花溪三洞沟;《菩提圣灯》——菩提山,又名晶山;《西岩瀑布》——西岩观;《北观烟霞》——又名北真观,位于今长寿区人民医院,已拆毁;《龙寨秋容》——江南街道龙寨山,巴寡妇清墓和秦皇怀清台遗址,已毁;《凤山春色》——凤山,古名“白虎山”,又名“铜鼓山”;《龙溪夜月》——龙溪河;《定慧晓钟》——定慧寺。

李开先将位于长寿城东的桃花溪三洞沟予以“桃源仙洞”之名,列为长寿“八景”之首,并以一知府太守泛舟游览为由头,对三洞沟的优美景色作了描绘:“太守旧风流,探奇泛小舟。桃花飞片片,潭水去悠悠……

书幌晴岚近,柴门曙色开。”另一首《凤山春色》的诗文首联,诗人选择一户居住在凤山的读书人家进行描述,而整首诗着墨“春色”二字,层层递进,从不同的方位、视野勾勒出春日凤山的美丽画卷。

这位包揽了长寿“八景”所有诗篇的李开先,究竟是何许人物?

记者查阅了《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重庆府志》《长寿县志》,发现均有李开先传。李开先学识渊博,涉猎广泛,著文颇丰,著有《自祭文》《训诫文》《居丧礼仪》《天台山房集》等,被四川制抚李国英称为“东川文献”。

“明末清初,李开先辞去南京官职,重返长寿隐居,他游览家乡山水景物,抒发热爱情怀,由此诞生了《长寿“八景”诗》。”长寿区原党史研究室主任、文史专家高振声说,这些诗歌被历代修编的《长寿县志》所载,世代流传。

苏东坡、陆游不约而同为安乐山作诗

在为长寿赋诗的众多文豪中,宋代的苏东坡和陆游都描写过同一个地方——安乐山。

安乐山,即云台山,位于长寿区云台场东南附近。山上建有云峰寨,寨内建有云台观。苏东坡先后作过《过安乐山》《重过安乐山》,陆游则有《梦游山水奇丽处有古宫观云云台观也》一诗传世。

安乐山何以令他们流连忘返?

记者一行沿着山路,盘旋而上,到达安乐山巅的云台观。观中塑有张道陵的人像。从诗文中看,苏东坡是为张道陵这位天师慕名而来。据《长寿县志》记载:“云台观,治北八十里,天师张道陵飞升处。

那么张道陵究竟何许人也?相传,他乃中国道教之一“五斗米道”创建者。张道陵曾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其间,他先在江州,后去四川大邑创立了道教之一的“五斗米道”。其在江州时,常来长寿安乐山修道,并在此得道升天;而就在此山上,长有“文如道士篆符”的神奇怪异的木叶符。这两件事,令安乐山声名远播。

蜚声文坛的苏东坡对安乐山的历史文化早已知晓,并渴望一游,当他终于有机会路过安乐山时,诗兴顿起,挥毫写下:“天师化去知何在,玉印相传世共珍。故国子孙今尚死,满山秋叶岂能神。

全诗紧紧围绕张道陵在安乐山修道成仙和神奇的木叶符两件事来写,表现了诗人对张道陵的赞美之情。”高振声说,至于苏东坡何时、何故路过此地,尚无考证。

安乐山上的云台观、神奇的木叶符同样引起了南宋大诗人陆游的浓厚兴趣,他写下诗句:“神游忽到云台宫,太华彩翠明秋空。曲廊下阚白莲沼,小阁正对青萝峰。

从诗文可见,陆游并没有亲游安乐山,“虽然没有亲历,但诗人以神游的巧妙手法,将云台山的文化历史、神奇壮观,展现在精心构思的梦幻之中,借以表达诗人对云台观的向往和赞许。”高振声说。

神奇的木叶符如今还存于世吗?“相传这种植物只有巴掌大小,但自我来此山后,就未见过木叶符的真容。”云台观的道长佘兴光说。

除了古代文人留下的古诗墨宝外,长寿的诗词文化传承至今。上世纪50年代,一大批诗人、作家云集长寿龙溪河狮子滩水电建设工地等,采访写生,创作出了大量诗篇。2002年,长寿区凤鸣诗词学会(现更名长寿区诗词学会)成立,如今会员人数达460余人。迄今为止,会员创作、刊出各类诗词达15000余首。

原标题:这个宰相一首诗,“乐温”从此变“长寿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