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重庆这条街道的泥巴卖出了黄金价!奥秘原来是它

17.05.2017  18:20

党建头条微信公众号消息,最新中国黄金实时基础金价显示,当前每克黄金报价275.9元。

一条40克金项链,算上加工费,总共得花1万3千元左右。

然而,在荣昌区安富街道,这里特有的陶土经陶艺人创作后,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泡菜坛就能卖到十万元,堪比黄金。

而且,近年来,这里陶艺作品的价格还在持续飙升……

我有幸采访到了这里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这是他与他脚下这片土地的故事——

2017年3月29日,荣昌区安富街道荣昌陶博物馆。 我和荣昌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先才约定,在博物馆的长廊见面。 约定时间到了,我面前出现了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 只见他梳着大背头,身着深蓝色工装,衣服和胶鞋上沾满了粘土。 这粘土,是用来做陶器的。 不会错了,他一定是梁先才。 过去50余年间,梁先才和同行们一起,将人生梦想倾注于粘土与烈焰的千年绝恋之间,见证了荣昌陶产业的跌宕起伏,守望着古老荣昌陶文化振兴的希望。“今天,希望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在博物馆长廊,梁先才的眼神越过古色古香的飞檐斗拱,仿佛穿越回到了很久以前——

窑公吆喝声渐远

2003年底的一天,荣昌县安富镇(现荣昌区安富街道)。“哐当”一声,荣昌安陶厂的大铁门,在梁先才面前关闭。 望着即将被拍卖的安陶厂,梁先才从心头凉到脚尖。“厂子死了,荣昌陶不知道还能活不?”梁先才在心里念叨道。 梁先才的家族是制陶世家——翻开族谱上溯9代,全是制陶匠人。 在素有“陶都”之称的安富,像梁家这样的制陶世家组成了当地最大的产业——荣昌陶产业。

从汉朝开始,陶产业就在安富兴起,此后荣昌陶绵延两千余年,跻身于中国四大名陶之列,成为荣昌一张显赫的“名片”。 梁先才15岁时,到当地夏兴陶厂当了一名学徒。 当时,上百家制陶企业云集安富,熊熊的窑火昼夜不熄,“窑火烧亮半边天,窑公吆喝悍声远”的盛况成为一道靓丽风景,其产品更是行销全国及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68年,梁先才三年学成出师,凭着一手制陶技艺行走贵州、四川等地,辗转谋生。1976年初,国营荣昌县工业陶器厂筹建。 作为知名制陶匠人,梁先才被“召回”陶厂工作。 然而,好景不长——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化大潮逐步深入,体制僵化、技术落后的荣昌陶产业不能适应市场竞争,开始节节败退。 面对颓势,梁先才于1991年创立了自己的企业——鸦屿陶瓷有限公司,希望力挽狂澜。

到2000年,随着制陶企业相继倒下,安富陶产业已到了崩溃边缘。 这年,荣昌安陶厂进行改制,梁先才出资对其进行了控股。然而,因未能消除计划经济留下的弊端,企业仍旧和市场脱节,最终以资产拍卖收场。 看着荣昌安陶厂窑火渐渐熄灭,梁先才唯有一声长叹,转身离开。

市场辟路从头越

2012年,梁先才依旧在坚持。 从安陶厂退出后,他退守自己的鸦屿陶瓷有限公司,力图重振荣昌陶产业。 然而,随着整个陶产业的萧条,梁先才也是节节败退,经营规模远不如前。 就在这时,梁先才听到了一个消息:荣昌安陶博物馆开张啦! 听到消息,梁先才一头雾水:“安陶博物馆?干啥的?”梁先才并不知道,在这个陌生的博物馆背后,一个振兴荣昌陶产业的庞大计划正在付诸行动。 

目睹陶产业日益萧条,当地党委、政府经过缜密调研,提出了振兴陶产业的三条突围路径。“传承与创意并举”就位列其首。2012年,“荣昌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全面启动,通过打造集陶器生产、文化展示、旅游互动为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平台,将现代生产经营机制特别是创新理念引入悠久的陶产业,为其注入市场化活力。 安陶博物馆,就是这个平台的主阵地之一。

了解了博物馆的使命,梁先才感到莫名亲切。 听说博物馆正在征集展品,梁先才将家里祖传的两件古陶摆到了博物馆展柜。 和梁先才一样,不少制陶名匠也竞相来到博物馆,捐献作品、切磋工艺、讨论经营,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沙龙”。 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安陶博物馆很快跻身于国家博物馆序列,并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以博物馆为原点,投资达28亿元的陶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在不断拓展——继安陶博物馆之后,陶艺大师园也建成开张;面积达30亩的青少年实训基地也已落成,园区成功举办“荣昌陶国际学术研讨会”,设立了全市首个“荣昌陶制作创意所”……随着现代化硬件平台相继建立,古老的陶文化之魂也开始重新凝聚。 

筑巢引得凤来栖

2013年底,梁先才迎来了乔迁之喜。“我把办公室从鸦屿陶瓷有限公司搬进了陶文化创意产业园。”梁先才笑道。 梁先才这次乔迁,得益于产业园党工委、管委会出台的一项优惠政策:当地陶艺大师入驻园区,三年免收场地租金,同时提供工商、税务、融资等配套服务。 产业园出手如此豪爽,是遵循三大突围路径的第二条——“招商与引才并重”。 区域经济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韦伯曾说过,以龙头为依托,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于一处,将引发大量的同类企业出现,激发大规模生产的显著经济优势——这就是产业聚集效应。

而对荣昌陶产业而言,“龙头”有两重含义:一是技艺精湛、传承了古老陶文化精髓的匠人,二是熟悉市场化运作、拥有强大资本和研发实力的业界龙头企业及高等院校。 围绕这两个目标,2014年荣昌出台《“人才兴陶”十一条》,相继引进了广东唯美、北京奥福等行业知名企业和大批制陶名匠,又与四川美术学院开展非遗校地共建,推进陶瓷产业传承发展。 随着各种产业要素迅速聚集,强大的聚集效应也开始渐次迸发。

对此,梁先才很快有所体会。

搬进产业园后,梁先才发现,这里制陶企业聚集,更容易吸引外来客源大批量集中采购,这让自己不再愁销路,也能随时了解行业动向。 为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梁先才对自己的生产链进行了切分:手工精陶制品在园区工作室生产,实行“个性化定制”;大批量工业化订单则放在陶瓷厂,实行标准化统一生产。 此计一出,梁先才的陶瓷公司购销两旺。 看到梁先才尝到了甜头,安富其他名匠也坐不住了,几十位陶艺大师相继入驻产业园。 如今,在聚集效应催动下,荣昌规模以上陶瓷企业已达22家,产值逾30亿元。

跨界拓展“”生“

2017年3月底,荣昌“陶宝古街”景区试运营启动。 运营启动这天清晨,初升的阳光照耀古街,道旁林立的店铺如披金纱。 一块“向氏陶艺”的招牌下,传来“嘎吱”一声轻响。 陶艺店雕花木门开了。 店主向玉环推开门,开始张罗一天的生意。 望着门前熙熙攘攘的人群,向玉环眯缝着双眼,仿佛看到了古街的百年峥嵘。 怀着这种“穿越”的感觉,向玉环不禁慨叹:“祖祖辈辈制陶的营生,又被我重新拾起来了……”而这种“穿越”,正是荣昌陶产业突围第三条路径——“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题中之意。

在文化产业圈内,有这样一个论断——要发展文化产业,做产品仅是其一,更重要的是经由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特色文化的传播。 纵观全球著名文化产业品牌,其核心竞争力无不根植于此。 这正是荣昌陶产业启动“文旅融合”的初衷。

2016年初,安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频频派出调研团队,造访当地一条百年古街。 这条古街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沿街密布极富明清风韵的古建筑。“在清末民初时期,这条街成为荣昌陶产业基地,十分兴旺。”安富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皮荣刚说,“通过景区化改造,让这条古街重焕生机,正是陶产业文旅融合发展的切入点。

同年4月,古街迎来改造升级。通过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操盘,古街变身为由陶艺展示区、古陶器交易区和特色古镇体验区三大部分组成的文化旅游景区——“陶宝古街”。 至此,以安富街道为核心的荣昌陶产业集群,已相继打通创意研发、人才培养、生产销售、特色旅游等环节,形成了一条包括产业孵化创新区、文化旅游休闲区、陶艺创意集聚区、低碳生活示范区、生态农业体验区五大板块的特色非遗产业链。

原标题:惊!重庆这条街道的泥巴卖出了黄金价!奥秘原来是它……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