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谷火龙连续三年“火”上央视 传承背后是舞龙人默默的坚守
一条条游龙从漫天花火中舞来,辗转腾挪、游弋穿行,璀璨的“火流星”与热烈奔放的龙舞交相辉映,新年正从热闹喧腾中走来……
1月29日,九龙坡区含谷镇举行了“民间艺术节暨春节火龙综艺晚会”,节目登上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据了解,2017年、2018年该表演已连续两次登上央视。
为何含谷火龙能“火”上央视?
“火”上央视的含谷火龙
据记载,含谷火龙兴盛于明清时期,经过数百年传承,新春舞火龙已成为含谷的传统民间习俗和喜迎新年的重要仪式。
1月29日晚,在含谷镇的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体育场,一场精彩纷呈的“民间艺术节暨春节火龙综艺晚会”火热开演,为万余名观众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
“我们含谷火龙在进行保护性传承后,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从1998年开始,含谷镇每年都要举行春节火龙综艺晚会,到今年已经是第22届。”含谷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打铁水艺人们的振臂一挥下,融化的铁水蕴含着火热的激情化作最灿烂炫目的烟火,如流星般划过夜空,绚烂夺目。一条条游龙从漫天花火中舞来,辗转腾挪、游弋穿行,璀璨的“火流星”与热烈奔放的龙舞交相辉映,场面热闹非凡,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
已有20多种舞龙动作
含谷火龙人文传承历史悠久。据相关资料显示,火龙有着美丽的传说,叶家娃化龙吐火惩恶的故事至今在含谷广为流传。明清时期,每逢稻谷含穗扬花时节,“含谷庙会”盛行,各方百姓云集,含谷火龙等民间文化得以孕育并传承,沿袭至今已有300多年。
含谷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含谷的舞龙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新颖而独特。舞龙技艺传承人经多方走访民间人士,广泛查阅民俗资料,在“舞”字上下功夫,深度挖掘特色舞龙技巧,整理出腾云驾雾、大跨步快舞、慢游龙、钻跳圈、花瓣盘龙等20多种舞龙动作,并灵活组合使用,让含谷龙舞变化多端,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展现出了深厚的民俗根基与新的生命力。
自2017年含谷龙舞实现了进机关、进企业、进村居的“三进”目标后,发展的土壤更加深厚,舞龙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到目前,含谷已经有竞技龙、表演龙、彩带龙、童子龙及102人的板凳龙等22支舞龙队伍,年龄结构上老中少三级梯级配置,性别结构上男女并重,覆盖全面、传承有序。
铁水传承人袁万金:
要让打铁水走出国门
对于68岁的袁万金来说,火龙一年比一年火,他也一年比一年有干劲。“我打了50年铁水,还要继续打下去,打到80岁,让火龙走出国门。”袁万金说。
18岁开始学习,如今袁万金已经成了含谷火龙代表性传承人。袁万金说,他从小看着祖辈烧铁水,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17代。
“含谷火龙”最大的不同就是以“火”为主,用“打铁水花”这种传统技艺,将其与“舞龙玩狮”融为一体。在操作过程中,打铁水的人将生铁块放在火炉中熔化,形成铁水,用勺捞起抛出,在抛出的同时用木板打击形成钢花,洒向舞龙人群,瞬间火花四溅,整个场面十分壮观。
“今年我们烧了10炉铁水,22人参与表演,我是总指挥。”袁万金介绍,生铁需要在3000℃高温下才能溶于水,他们需要提前40分钟烧铁,而一炉铁水只能打16分钟,虽美丽却十分短暂。
对于袁万金来说,想要让“打铁水花”这种技艺走出国门,还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认铁。
“生铁辨别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积累才能完成的,不仅需要辨别生铁,还要看能不能打出美丽的铁花。”袁万金说,他每年出去寻铁两三次,都会带着侄儿,希望将独门“绝技”传承下去。
舞龙传承人况福全:
希望培养更多传承人
作为土生土长的含谷镇人,67岁的况福全已经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扎龙、舞龙的。
“小时候村里就有这个表演,到了后来,我们看着看着就学会了,现在也成了传承人。”况福全说,他接触舞龙30年有余,每年都会花大量时间来筹备。早在去年七八月份就开始了准备,今年一共扎了五条龙。“颜色以红黄为主,彰显过年热闹祥和的氛围。”况福全说,每条龙需要十个人舞,必须十个人一条心才能表演出精彩的动作。
“我们想象龙有很多种形态,自己编排了一些动作,每天练习,保证年终的表演圆满完成。”况福全说,为了让大家快速学习舞龙技巧,他还自编了一套口诀:大家一条心,眼看前面顺势而为,把与把之间成直线……
况福全站在龙头的位置,龙头不仅重,还需要带领着整支队伍的方向和节奏。“只要十人一条心,舞龙也会很轻松。”况福全说,含谷火龙离不开“火”,希望舞龙这门技艺同铁水花一起走出国门。
“会舞龙不难,但要舞好,舞出水平就需要花时间和心思了。”况福全说,目前全镇共有22支队伍,每个村都会舞龙,但要把舞龙做精做强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