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办大学的“通用密码”——国科大“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透视(下)

21.11.2018  21:16

    本报记者 易鑫 黄鹏举 蔡继乐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主要源自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众多科研院所为其提供了超高水平的师资和高质量的科研实践平台,国内其他高校很难效仿。
    然而,国科大常务副校长王艳芬却不这样认为。在她看来,国科大“科教融合”模式蕴含的开门办学、特色发展、实践育人等办学理念,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是国内高校迈向一流、走向国际的真正基石,也是办好一所大学的“通用密码”。
    密码一:整合一切资源为培养人才服务
    在国科大采访时,问及国科大的特色所在,听到较多的是其开放办学的理念。2012年9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国科大校长白春礼院士在国科大第一次工作会议上表示:“国科大同中科院各研究所实行‘共有、共治、共享、共发展’体制。
    师资队伍的“海纳百川”,是国科大教学改革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2014年,丁仲礼出任国科大校长,推动国科大建立了“三元”教师队伍,即国科大校部的教师、从各个研究所高标准遴选的岗位教师,以及研究生导师,前两部分,构成了国科大专任授课教师队伍。此外,还有一些来自著名学术机构和高校的兼职教师。
    由院士、杰青、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等科学家组成的专任授课教师队伍纷纷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带进课堂。在国科大的另一品牌课程“暑期学校”中,更是把每个领域里世界顶级的科学家请到国科大。
    不仅是师资共享,改革后的国科大成为中科院100多个研究所共同拥有、共治共享的大学,尤其是各研究所有了科教融合办公室以后,大部分学院的院长都由牵头成立学院的研究所所长或常务副所长担任,党委书记由校部人员担任,学院和研究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决定学院的教学、管理等各项事务,变成了“一家人”。
    国科大开放办学的理念还体现在合作办学方面。基于中科院广阔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国科大与德国马普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俄罗斯科学院、美国科学院以及60多所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联系和合作关系,与丹麦科教部及8所高校联合创建了“中丹学院”。国科大响应教育部的号召,于10年前启动科教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与国内高校共建了170余个各种类型的精英班,鼓励教师到高校讲课。联合培养学生。例如,国科大医学院的主承办单位动物研究所与河北大学签约成立“生命科学星辰班”,采取“2.5年+1.5年”模式,联合培养本科生中的拔尖创新人才。
    国科大的共享理念不只限于校内。学校鼓励授课教师写出一批数量较多的高质量的精品教材为全国使用,让优质教学资源在全国共享。目前,国科大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支持教材建设。研究生课程中共有近500门核心课。“授课教师都是各自领域内全国最高水平的专家,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他们都能够出版一本高质量的教材或教材参考书,届时,不仅国科大的学生能用到,其他高校的学生也能使用,对改善全国教材状况有很大帮助。”国科大副校长郭正堂院士说。
    【启示】 无论是开放办学,还是“共有、共治、共享、共发展”,抑或是合作办学,归根结底,国科大的做法是将一切资源整合起来,为培养人才服务。而人才培养,是所有高校办学的根本目标,从这个角度而言,国科大“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国内其他高校的借鉴价值在于打破体制机制限制,统筹用好社会资源办学。
    密码二:立足实际特色办大学
    如果不是走进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内深入采访,我们很难想象这个研究所还承办着科学院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和国科大的医学院,而且这个医学院居然不是以临床医学专业起步。
    成立于2015年的国科大医学院由中科院动物所牵头承办。“我们依托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实力和研究平台,面向医学行业的未来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前瞻性布局。”动物所科教融合办公室主任李明说,“我们主要是培养医生科学家或科学家医生,就是具有医学背景的高层次医学研究人才。另外,我们还培养精准医疗、再生医学等新兴医疗领域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换句话说,国科大医学院不单是要培养能拿手术刀的职业医师,这样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正是国科大“科教融合”培养模式所倡导的。
    不只是医学院,改革5年来,国科大和中科院下属相关研究所共同筹建了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等,这些学院的办学都跳出常规高等教育的格局,尝试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在王艳芬看来,高校建设不能同质化发展,而要特色办学,不断定位,不断凝练目标。“不能别人建一个海洋学院,我们也建一个,那最后变成有限资源无限扩张,变成了撒胡椒面。我们要集中精力,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办好几个学院,办出特色。
    国科大的优势显而易见,是其高水平的师资和科研队伍,因此,学校把目标定位于培养高水平人才。王艳芬认为,国科大是在为未来培养人才,为十几年、几十年以后的中国培养人才,因此,学科、学院、人才培养都要有前瞻性,为未来中国的“硬实力”占得先机。
    为了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目标,各学院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磨合和优化。例如,工程科学学院为了培养有工程管理素养的人才,今年为研一学生开设了“工程管理概论”“大型复杂工程管理”等课程。而开设的各门课程,除了对标国外国内名校以外,都尽量有自己的特色。
    更为甚者,王艳芬还对各学院提出了“各个一级学科有所差别的独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希望在选课、培养环节保持灵活性,“既保证了一个一级学科下学位的含金量一致,又突出了不同研究所的研究特色。这样出去的学生都是化学一级学科培养出来的,拿着化学的学位,但他是大连化物所的学生,还是长春应化所的学生,能看出有所不同”。
    【启示】 国科大“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所以其专业定位较高。从国科大的经验出发,地方高校则应当在专业和人才培养方向上,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调整,尽力办好本科特色专业,而非一股脑儿地向研究型大学靠拢,办自己不擅长的专业。
    密码三:实战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018年毕业季,国科大首批基础医学博士毕业生田红岭开始到同济大学做博士后。读博3年间,她真刀真枪参与了国家级科研实践。
    2015年9月,因为“头脑灵活、执行力强、科研扎实”,“实践十号”卫星空间生物实验的项目幸运地落到了在读博二的田红岭和读研二的师妹钱娟娟的头上。紧接着,2017年,她们从“实践十号”接力到“天舟一号”,又担纲“微重力环境下肝干细胞培养实验”项目。
    钱娟娟说:“有些人可能穷极一生,都见不到一颗卫星的发射;也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只能参加一次这样的大项目。而我们却在两年的时间里,连续参与了两颗卫星的发射实验!
    田红岭也说:“这两个项目让我见识到优秀的人是什么样的,是怎样做事做人的。”田红岭也有过“基础差、底子薄”的菜鸟时期,幸好,她的导师赵勇一直不放弃。她印象最深的是:“为了训练我的思维能力,每次实验结果,导师都要我至少写出10条结论,不论想到什么都可以写出来。这种训练慢慢激活了我的思路,不再像刚开始那样,脑子里没有任何想法。
    “这就是国科大人才培养与其他大学的不同。我们会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开展实战化的培养,在实际的科研实践中完成教学任务。简而言之,我们不是在‘教中学’,而是在‘做中学’。”中科院动物所副所长、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乔格侠研究员说。
    今年2月8日,国科大地球科学学院更名为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成为国科大办学理念指导下的又一里程碑事件。与国科大同岁的地学院,被誉为“中国地学人才摇篮”,40年来携手全国33个研究所,培养地学人才3.7万余名,其中两院院士26名,副部级及以上领导人7名,教授、研究员数千人。同时,地学院的教师们也一直进行着行星科学探索,从嫦娥工程到火星计划,为我国的深空探测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形成了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行星科研群体。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深空探测列为国家战略,标志着中国的大规模行星探测已经拉开序幕,这需要大量的行星科学人才支撑。“行星科学姓地,不姓天。”国科大地学院院长、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吴福元院士指出,行星探测地学院责无旁贷。承担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的首席科学家万卫星院士,就是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主承办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地学院召集几代科学家召开内部教学会议,规划中国地球与行星科学发展。缺人缺师资怎么办?学院发挥优势,从全国乃至全球寻找名师。课程怎么规划?根据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导向设置并开展研究,让学生进入项目和课题。
    “在实战中为未来培养人才,服务国家战略,这就是科教融合的特色和优势。”国科大地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魏勇说。
    国科大的本科生同样较早地受到科研氛围的熏陶。2017年9月,国科大首批43名访学归国的本科生陆续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这5所世界名校交回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单。在获得优异成绩之余,他们还在实验设计和比赛项目中崭露头角。材料专业朱宇巍同学在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期间,参加了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赞助的商用空间站设计比赛。2018年10月28日,国科大本科生第三次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不仅摘取金牌,还获得最佳开放类项目奖。
    【启示】 国科大的人才培养特色是科教融合,学生因此得以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真刀真枪施展拳脚。这与高职院校倡导产教融合,鼓励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市场环境,接触最前沿的行业设备,掌握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道理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