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远门的老城墙

06.03.2015  09:05

赖永勤 (重庆)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因工作调动到七星岗的通远门,那时的通远门只有一扇古老的城门供人进进出出,整个城墙全被一排排房屋包裹得严严实实。

据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讲,抗战期间,大批下江人涌入重庆,造成重庆房屋空前紧张,重庆土著市民为了节省造房开支,就以通远门的城墙为靠山,在此搭建了一批“抗战房”,既节约了一面墙体的造价成本,也坚固牢实。从此,通远门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全被紧裹着,难见其“庐山真面目”便不足为奇了。

从通远门外数到内,包围城墙的有杂货铺、火锅馆、小旅店、理发店、私人诊所……在这些高低不等、大小不一的门面楼上,一般都是住家户。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一根长长的竹竿横在窗外的屋檐下,竹竿上晾晒着花花绿绿的衣衫,一阵微风吹过,衣衫随之飞动,这时的窗前会出现一个少妇的身影,少妇身材窈窕,面颊清秀,声音却分外爽直:“悖时的风好大哟,差点把老子的衣服都吹落啦……”接着便是一阵阵轻快的笑声。

通远门内外的风格迥然相异,门外叫中山一路,是重庆的主干道,很少有住家户,大多是商铺一类的单调建筑。门内叫金汤街,既有政府机关、妇产医院和川戏剧场,还有曲径小巷,深深庭院和机关宿舍。机关大楼里,公务员们忙上忙下;医院门口,孕妇产妇进进出出;川戏剧场,每逢周末戏迷个个笑逐颜开。当然,更多的是那些从小巷里走出的寻常人家,他们始终是这里的主要角色。

通远门有好几条街道都在重庆享有不小的名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领事巷”,这里曾经云集了英、美、法国等领事馆,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经常出入于通远门,抗战期间,那时这里的“一纸电文”就能牵动“世界神经”。

再如鼓楼巷,据史料记载,从前的通远门城楼一直悬挂着一面更鼓,每逢更点,鼓槌敲击更鼓,鼓声数里可闻,故名“鼓楼巷”。我上下班时,经常在鼓楼巷上上下下,就在这条铺满青石板的老街巷里,还保留了老水塔、老石屋、老院坝……漫步其间,我经常想,重庆许多老城墙、老街巷都已消逝殆尽,唯独这里还保留了一些遗迹、遗址和老街名。

在上世纪末,为了还原600多年前的通远门,有关部门拆除了依附在通远门城墙的所有建筑,连同城楼上的“抗战房”也被拆除得干干净净,难得一见的老城门、老城楼、老墙砖,终于让通远门恢复了它的古风。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