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406尊造像的宝塔,如何命运多舛到永川

07.04.2021  17:35

1.19米高的铜上,406尊各式造像星罗棋布,造型精美,令人眼花缭乱。它便是永川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明铜贴金千佛宝塔。它为何出现在永川?命运经历了哪些坎坷?在“巴渝宝贝晒出来”系列报道第十一集中,永川博物馆馆长何祥松为我们道出了其中的故事。

何祥松介绍,该塔为覆钵式密檐贴金铜塔,采用失蜡法铸造,通体中空。由塔座、覆钵、塔身、塔刹(塔的最高处已毁)4节蜡铸焊接而成。塔座与塔身的覆钵相接,塔身上接塔刹,整个铜塔自上而下现存造像共406尊,现存高度1.19米。

塔座由四方形基座和须弥座组成。其中,素面基座高6厘米,边长31.5厘米,基座背面上阴刻竖写铭文71字。这些珍贵铭文就像铜塔的“身份证”,清晰记录了塔的由来等基本信息——该塔为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寓居云南的永川人张翰言等人所铸后运回永川县,供奉于县城东南郊外的东山寺。

铜塔来到东山寺后,命运坎坷。1952年,东山寺被毁,塔被移置在城中僧会寺。1966年,僧会寺被毁,塔又被交送县废品公司准备融解,县文化馆听闻消息后,将铜塔索回,我们这才有机会在永川博物馆中欣赏到这一精美铜塔。

▲明铜贴金千佛宝塔

铜塔上,造像最为集中的区域在塔身。塔身为十三层密檐式楼阁,每层檐面由8只摩尼幢形檐柱支撑,底层檐柱高7厘米,逐级缩短,至十三层柱高4.8厘米。

明代金属建筑为何会如此精美?有学者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明代商品经济与基层社会网络的繁荣,推动了民间的金属建筑建造发展;冶金技术与多项手工业技术的集大成发展,则是金属建筑出现的技术保障;明代铜矿开采增加,金属产量有了较大提高,技术上的创造性成就也较多。

该塔有着清晰的流传轨迹,为研究明代西南地区铜铸工艺和佛教文化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何祥松说。

重庆日报记者 赵迎昭 刘一叶

原标题:巴渝宝贝晒出来⑪丨汇聚406尊造像的宝塔,如何命运多舛到永川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