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连续十余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让青少年学生爱上古老非遗
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展览”中展出的“非遗进校园”图片。记者 齐岚森 翻拍
本报记者 赵迎昭
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低着头创作“葫芦烙画”,吸引了多名学生围观……在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第四展区第三单元,一张“非遗进校园”的照片引人注目。据了解,图中的长者正是重庆市级非遗项目“葫芦烙画”的代表性传承人张居常。
今年5月28日,重庆市第九届文化遗产月“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在沙坪坝区西永第一小学校拉开序幕,张居常等15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通过现场制作和展示非遗技艺,为师生们带来一场丰盛的非遗大餐。70岁的张居常说,“非遗进校园”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甚至爱上非遗,让他们感受到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
重庆市非遗中心副主任谭小兵介绍,重庆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已有十余年,覆盖了所有区县,在大、中、小学校中均有开展。他表示,“非遗进校园”不仅仅是展示,而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课堂,丰富学生课程的同时促进非遗活态传承。
谭小兵介绍,进入校园的非遗项目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并且参与性都较强。例如,国家级非遗“川江号子”代表性传承人曹光裕几乎每周都会到渝中区人民路小学授课,该校还历时两年编写出符合学校特色、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川江号子》校本教材;酉阳的国家级非遗“土家摆手舞”也进入当地舞蹈课堂;铜梁的国家级非遗“铜梁龙舞”则进入了当地的体育课堂。
“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也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大渡口区非遗中心主任李国洪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今年,该区十余位非遗传承人将川剧、重庆大漆、重庆剪纸等非遗项目带到了多所中小学的课堂,学生们纷纷表示“不枯燥,很有趣”,并且学生们也非常期待了解非遗,同时积极参与到互动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