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邮电大学四个坚持助力精神扶贫

11.04.2019  17:52

重庆邮电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学校科技、人才和专业优势,结对帮扶城口县鸡鸣乡,选派4名干部到城口贫困乡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深化全国文明校园建设促进精神扶贫,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坚持价值引领,培养奋斗精神。 落实贫困地区学生招生和资助政策,围绕“奖、助、勤、贷、补、免”六位一体和“绿色通道”入学等方式开展教育扶贫,全年资助学生3万多人次、7391万元。将精神扶贫与立德树人相结合,通过校报、校刊和“两微一端”新媒体营造舆论氛围,组织参加重庆市团员青年“脱贫攻坚·青春榜样”故事大赛、“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宣传、“诚信巴渝行”实践教育活动等,开展“阳光义教”“生存挑战”“励志梦工厂”等“诚信˙励志˙责任”主题系列教育,努力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和奋斗精神。  

二是坚持志智双扶,关注心理健康。 学校党委书记、分管扶贫工作副校长多次深入脱贫攻坚一线,指导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针对个别建卡贫困户“等靠要”“闲散懒”的心理进行调研,提交的决策建议《改善深度贫困乡镇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心理落差》被市政府采用。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扶贫理念,充分发挥驻村干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优势,做好留守儿童心理疏导、群众矛盾化解工作等,其实践经验《心理学在祝乐村派上了用场》被《当代党员》采用。  

三是坚持典型带动,重塑信心信念。 充分发挥扶贫第一书记作用,成立“祝乐村农民讲习所”,通过群众会、院坝会等形式把政策宣讲送到田间地头。发挥典型带动示范作用,营造勤劳致富理念,选树“脱贫光荣户”“鸡鸣最美家庭”等先进典型,改变扶贫对象“等、靠、要”的思想。实施“为希望续航”助学项目,建立《祝乐村学生奖助学金制度》,为鸡鸣乡133名留守儿童征集书包、书籍、文具等“心愿清单”200余件,逐步营造出“读书改变命运”的良好氛围。  

四是坚持创新创造,增强内生动力。 选派专家作为国家“三区”人才和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对武隆、巫溪、云阳等区县扶贫工作提供农村信息化项目咨询、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村级干部信息化扶贫培训等。学校市级科研团队参与推动重庆市精准扶贫信息化系统建设,“互联网+智慧小镇”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为万州龙沙镇、奉节白帝镇增收600万元。组织6支学生团队到城口、巫溪贫困乡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通过“机器人”“无人机”等“七彩课堂”改变贫困学生的思想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