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密林里的老房子 竟是抗战时期兵工厂

30.03.2019  16:10

义渡热爱客户端消息,3月5日,重庆市政府官网挂出《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共计103处文物保护单位入选。这103处文物中,既有古遗址、古墓葬,也有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经历时间的洗淘,历史的沉淀之后,这些文物有何价值?大渡口区入选的文物在哪里?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义渡旅游带你走进第二十一兵工厂火工所旧址的前世今生。

神秘旧址 揭开面纱

我区入选《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的是第二十一兵工厂火工所旧址,位于区跳磴镇红胜村。重庆市档案馆资料显示,该厂建于1941年8月,原名军政部兵工署废品整理工厂。1945年4月,由兵工署第二十一兵工厂接管,更名火工所。

由于战时兵工业的特殊性,兵工厂的情况鲜为人知,具体方位仍然掩藏在浓厚的历史迷雾中。2011年,文物管理所根据三普查到的线索并询问当地居民,通过相关的档案资料,确定长江北岸白沙沱码头今跳磴镇西小路和红小路之间就是军政部兵工署废品整理工厂(后改名第二十一兵工厂火工所)旧址。日前,记者来到这里,一探兵工厂的“真实面目”。

穿过旧铁轨,一座灰白相间的老房子映入眼帘,房子附近全是遮天树木,周围也铺满了青藤和野草,除了周围的居民,应该很少有人来。房子是砖混架构,平房架构,从高处往下看,呈一个“”字,部分地方已长满青苔。厚厚的尘土下面,隐藏着不少历史的痕迹。房子正面墙上挂着一块牌子,写着“兵工署废品整理工厂旧址”为“大渡口区不可移动文物”字样,门前的两块牌子表明了它最后的身份“重庆西工务段中一养路工区”“重庆西工务段中梁山……”由于时间的冲刷,部分文字已经无法辩认。茂密的大树和满地落叶将整个兵工厂包裹了起来,让这个静静躺在森林里的房子,更增加了几分神秘感。

密林包围下的兵工厂庄严又神秘

历史沿革 前世今生

为揭开它隐藏的秘密,记者采访了区文物队的工作人员,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也浮出水面……

据文物队工作人员的介绍,1941年8月,军政部兵工署废品整理工厂在跳磴镇红胜村兴建,该厂主要业务为一般军用械弹的废品整理。1945年4月,归并到兵工署第二十一兵工厂接管,更名为火工所,负责生产木柄手榴弹、信号弹等。1950年6月,修建成渝铁路时,改建为成渝铁路渝赶段沿线筑路工人宿舍、重庆西工务段中梁山第一养路工区宿舍使用。2019年,兵工署第二十一兵工厂火工所旧址被公布为第三批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老村民也提起,当年他们在附近劳动时常能听到生产和处理军用炸药的爆炸声。原先模糊的历史印迹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村民陈宏魁向记者回忆道,成渝铁路通车后,厂房曾作重庆西工务段中梁山第一养路工区职工宿舍使用。1959年,白沙沱长江大桥架梁和铺轨施工时,由于地形限制,为使成渝铁路和大桥连通横跨长江天堑,在红胜村设计转一个圈,抬升坡度后才能上桥,周围还有守桥武警八中队驻地旧址,80年代的时候在此还修建过红胜影剧院。

区文物队负责人介绍,红胜村一带的旧厂房早已折除,现存包括仓库、车间、花园、办公室和礼堂等民国时期厂房建筑,我们所看到这栋房子,仅是保留下来的一部分,其他更多的建筑,已慢慢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重新现世 何去何从

为加强抗战文物保护,我区于2014年启动了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经重庆市文物局专家组对各区县申报的推荐单位材料进行认真评审论证,市政府的复核公布,第二十一兵工厂火工所旧址成功入选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至此,全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增至3处,使得我区又一处抗战文物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范围。

文物队负责人介绍,红胜村一带遗留的民国时期厂房建筑对研究抗战时期重庆火工生产和雷管、引信、炸药的制造技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下一步,有关部门将划定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作并竖立保护标志,建立科学的记录档案,确保文物保护单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大渡口报记者 钟戈 黄兰清

原标题:密林里的老房子 竟是抗战时期兵工厂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