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周内官宣的三项“突破”,为何值得关注?

12.06.2020  11:02

 也许

你不是一个经常关心科研的人

但近期

重庆在三个不同的科研领域

一周之内

发布的三个最新进展和突破

却值得你关注

 

因为这些进展和突破

不仅具有十分现实的社会经济意义

有的还涉及重庆的支柱产业

有望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而这些“突破”取得的背后

更能看出一座城市

经过深度调整和布局后

涌现出的发展 新动能

 

   NO.1

   瞄准集成电路前沿技术

  重庆科研在硅光芯片领域取得新突破

  “缺芯少屏”一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痛点,今年的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庆将壮大“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近期,重庆科研在硅光芯片领域取得新突破。

  6月6日,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西永微电园的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面向全球发布了我国首个自主开发的180纳米成套硅光工艺设计工具,并建成国内首个硅光芯片全流程封装测试实验室。

  这标志着 重庆已具备硅光领域全流程自主工艺制造能力 ,并开始向全球提供硅光芯片流片服务和光电设计自动化设计服务。

  硅光是以光子和电子为信息载体的硅基光电子大规模集成技术,能够大大提高集成芯片的性能,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未来移动通信等新兴产业的基础性支撑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大数据中心、5G、物联网等产业。

  2018年在西永微电园挂牌成立的联合微电子中心,是由重庆市政府联合中国电科共同打造的集成电路新型研发机构。计划用3至5年时间建设成为光电融合高科技领域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助力完善重庆市集成电路产业链条,赋能电子信息产业和智能产业,优化集成电路产业体系,为国家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NO.2

   ”的突破!

  重庆首台全国产化计算机成功下线

  当前,重庆正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为重点,加速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全力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持续壮大重庆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而近期,重庆又在国产自主信息技术领域迈上了新的台阶。

  6月9日,重庆市首台全国产化计算机“天玥”成功下线。这是重庆市 第一台从芯片、操作系统到主板等全部核心元器件完全实现国产化 生产的计算机。

  “天玥”计算机的最大特点是国产自主可控,其采用国产处理器,可适配国产固件和操作系统并搭配国产办公软件,能够实现产品从硬件到软件的自主研发、生产、升级等全程可控。

  它的成功下线标志着重庆市国产化计算机从无到有,实现了“”的突破,将为全市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奠定更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国产化计算机重庆制造基地也落户南岸区,第一期年产10万台,第二期年产20万台,第三期年产50万台,将立足重庆本地辐射全国,并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国门,让重庆国产化计算机走向世界。

  NO.3

  推动钢结构多层建筑发展应用

  重大科研团队在钢结构多层建筑抗震性能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近日,来自重庆大学的研究团队在钢结构多层建筑抗震性能研究领域取得进展。研究人员通过足尺6层钢结构房屋振动台试验,验证了两类新型剪力墙的抗震防灾性能。

  重庆大学研究团队设计制作的6层钢结构房屋为冷弯薄壁型,钢柱、钢梁的厚度分别仅有1.2毫米和1.8毫米。房屋总高达16.2米,采用了钢管端柱—双面蒙皮钢板剪力墙和夹支单层薄钢板剪力墙两种抗侧力体系,结构通过型钢梁底座与振动台的台面相连。

  我国地震灾害较为多发,必须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其抗震防灾性能。为了更好地模拟地震发生时的真实情况,研究团队在试验过程中模拟了多向输入地震波,对两类新型剪力墙的抗剪承载力进行验证。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介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两类新型剪力墙的钢结构多层建筑具有较高的抗震防灾性能,可以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有助于推动钢结构多层建筑在地震多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承载国家基础科学研究

  多个科研创新平台和设施将落地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

  这三项“突破”,如果放在一个更大的时空背景下看,则更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今年4月,重庆提出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不断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重庆建设的西部科学城,不仅将推动重庆的产业升级,更要 承载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重任,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很多人已经注意到,重庆今年提出要大力推进建设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基础科学研究重要载体。

  最新消息显示,高校多个科研创新平台和设施将落地西部科学城。重庆大学正在筹建的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以及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都将搬迁到科学城;西南大学和重庆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准备合建的长江上游种质资源库与工程化种质创制大科学装置……

  如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通过对光子和电子的有机结合,能够提升对物质形成超快过程的认知过程,也可以对超快物理、材料和生命科学提供全新的分析手段,为物质科学开展深度研究提供新的重大发现机遇。

  清华和上海交大接连牵手

  更多优质创新资源向重庆集聚

  为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重庆也在积极 争取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布局,集成国家和区域优势创新资源 ——

  3月16日,重庆市依托重庆医科大学建设的省部共建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重庆交通大学建设的省部共建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科技部与重庆市政府联合发文批准建设,标志着重庆市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的突破,也是重庆市近10年来再次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除此之外,重庆今年还继续引进知名院校,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引入更多优质科教资源。近期,又有两所国内知名高校与重庆签约。

  6月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与 清华大学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双方将立足清华大学科教资源优势和重庆市实际,在战略决策咨询、科技创新、“双一流”建设、人才交流与合作、产学研协同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清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

  双方将共同开展以智能化和生态文明为引领的科技创新,推动共建联合科研平台,加强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重庆市争取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双方将重点在智能化产业、生态环境产业、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强合作,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力重庆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高技术产业集群。

  紧接着,6月8日上午,重庆市人民政府与 上海交通大学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当天,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在两江新区正式揭牌,将重点围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领域,在重庆布局建设高端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及产业孵化基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原始创新能力

更是一座城市

未来竞争力的 基石

也是一座制造城市

向“智造”城市转型的

关键所在

 

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需要持续不断的积累

 

首个国家级应用数学中心获批建设

新增3个进入世界ESI排名前1%的学科

……

今年

重庆这样的“好消息”一直不断

可以预见

打造原始创新“迸发之地

还有不少“好戏”正在路上!

 

文字:韩梦霖

文中资料来自新华社、新华网、重庆日报

编辑: 韩梦霖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