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人获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

30.05.2017  16:45

今日,是全国首个科技工作者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从市科协获悉,在27日举行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创新争先奖励大会上,颁发了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其中重庆大学刘汉龙教授,重庆大学教授蒋兴良,第三军医大学教授卞修武三人获得创新争先奖状。

我市三名教授获奖

据了解,全国创新争先奖由中国科协联合有关部门共同设立,每3年评选表彰一次,获奖者是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的杰出代表。此次授予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团队等10个团队全国创新争先奖牌;授予王过中等28名同志全国创新争先奖章;授予丁列明等254名同志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我市科协推选的重庆大学副校长刘汉龙教授,重庆大学教授蒋兴良,第三军医大学病理研究所所长、卞修武教授获得了创新争先奖状。

今年56岁的蒋兴良教授参加了此次座谈会。蒋兴良教授专注研究高电压与绝缘技术30年,在覆冰试验、电网冰灾防御和高海拔电气外绝缘领域有突出贡献。为了解决高海拔地区电网安全问题,他在野外科研一线坚守了30余年;多次亲赴高海拔、高山冰雪等生命禁区做试验;建立了世界首个野外自然覆冰试验基地;成功解决了西电东送、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输电难题。因为长期在野外工作,蒋教授看起来黑黑瘦瘦,曾被人称为“民工教授”。

在座谈会现场,蒋兴良表示,此次获得首届创新争先奖,一方面很高兴能够得到自己能够获奖,另一方面感觉这次奖项更突出原创性的,反映了我们国家最先进最尖端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成就,自己还有更加努力的去争取,拼搏。

蒋兴良带病坚持研究

在座谈会现场,蒋兴良不时会揉一揉后背,在接收记者采访时,他不时会因为疼痛直不起腰来。原来因为常年湿冷环境和高强度艰苦作业,让蒋兴良落下了病根。

从2005年开始,蒋兴良时常觉得双腿疼痛,起初并不在意,直到疼得实在难以忍受,前年才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脊椎管瘤。手术后医生嘱咐休息三个月,不过忙着研究的他只休息了一个月就急忙奔赴一线作业。现在他时常受到背部神经疼痛的折磨,疼痛度达到了8-9度,几乎快要达到孕妇生产的疼痛水平,不过他还是坚持奔波在一线。

科技工作者想要取得成果就要是劳模式的工作者。”蒋兴良说,因为任何科研成果的取得都要科研人员亲自去做,而且必须扎扎实实的做好研究,亲自在一线才是自己的研究。

虽然做科研一辈子落下了病,但蒋兴良并不后悔,他说,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待遇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社会对自己工作的认可,能够有一个平台让他施展本领。

蒋兴良简介: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高电压技术与系统信息监测研究所所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和省部级一等奖5项;授权发明专利14项,发表论文315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2011年担任IWAIS专家委员会主席,2012年被聘为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兼职教授、入选重庆市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2014年获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

刘汉龙简介

刘汉龙教授是我国软弱地基加固与桩基工程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期以来,针对我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围海造地及长大堤防等重大工程中沉降变形控制关键科技问题,在刚性桩复合地基软基加固、液化软弱土地基变形及防治和大面积吹填超软地基快速加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和14项国家与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卞修武简介

卞修武教授是我国知名的病理学家、国家973计划首个肿瘤干细胞项目首席科学家,他开创并引领了肿瘤干细胞血管生成研究领域,显著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其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等诸多殊荣。由他建立和带领的“肿瘤干细胞研究团队”还获评首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雍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