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四个度”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24.12.2019  22:51

重庆交通大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着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围绕人才培养的“四个度”,在“引得准、融得紧、用得好、留得住”上下功夫,全面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第一,大力“”,提高精准度。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学校坚持党管人才的政治导向,把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党建工程”和“基础工程”,不断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根据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引进什么样的人才”,制定阶段性人才引进目标,持续深入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二是完善引才机制。在人才引进、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绩效分配等方面给予教学单位引人用人自主权,将人才队伍建设成效与领导班子考核、干部评价、年度绩效考核挂钩,提高引才积极性,创新“如何引进人才”思路举措。三是创新选聘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有针对性地选择海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宣讲,将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事业编制与非事业编制、绩效工资与年薪制相结合,构建全职、兼职、项目、课题等复合型多层次人才引进机制,解决“如何吸引人才”的问题。2019年,学校全职引进博士90余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 5 人和1 个国际创新团队。

第二,分策“”,深化融合度。一是政策扶持。正确把握人才引进与培育关系,实施高层次人才激励性报酬和百名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校外“人才引进计划”和校内“培养支持计划”,给予同层次、同水平、同贡献人才相同的待遇和支持条件,强化引进人才再培养和本土人才再挖掘,实现各类人才融合发展。二是项目扶持。各二级用人单位针对各类人才制定针对性培养计划,融合纳入相应科研平台和学科团队建设,按照人才引进合同进行考核和管理;建立完善校级人才支持计划,对接国家人才项目和重庆英才计划,对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在人才项目申报上给予大力支持,加快人才成长及学术梯队建设。三是注重培训提升。以教师发展中心为依托,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建立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项目申报和高水平论文发表等全方位、多层次培养体系,每年选派40名骨干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进行能力提升培训和海外研修学习,选拔10-20名专业技术人才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2019年,学校新增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才 3 人次、重庆英才计划 9 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 35人、巴渝学者 17 人,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第三,凸显“”,提升贡献度。一是改进评价方式。改进修订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实施办法,建立“能上能下”用人机制和“师德为先,业绩为本”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激励效能,鼓励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改变“职称到手,动能不足”的局面。二是创新人才管理。在科研平台或研究机构的非行政职务或学术头衔评聘方面向新引进优秀人才倾斜,设立教学优秀奖、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优秀奖,让想干事的有机会、愿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回报,积极为人才创造事业发展平台和条件。三是激发人才动能。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领军作用,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研机制,达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激活一片”的学术效应。2019年,学校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1名教授入选世界科学家前 10 万名榜单,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第四,善用“”,强化认同度。一是平台留人,加大学校学科科研平台建设力度,加快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建设,29个专业获批重庆市一流专业,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形成良好的“软环境”。二是待遇留人,整合校内资源,为引进人才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努力做到为新引进的教授提供一个办公室,为新引进的博士至少提供一张办公桌,创造舒适的“硬环境”。三是感情留人,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措施,完善过渡性住房、医疗保障、落户、子女就学、节日慰问等系列优惠政策和便捷举措,切实帮助人才排忧解难,让各类人才广泛认同交大、心系交大、扎根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