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着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

19.07.2016  19:11

 

2012年,重庆交通大学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交通运输等 4个专业设立了“卓越工程师班”,以专业化为导向、复合型为目标、创新力为抓手、应用型为核心全面践行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人才培养,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第一,回归工程本位,构建工程教育科学体系。 一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能力技术为主线,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实行“3+1”工程师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理论学习,1年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构建“课程学习、实践训练、创新竞赛、工程锻炼”四位一体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二是严格学生遴选与流动机制。选拔成绩优良、创新实践能力突出且有志于工程研发管理的学生进入“卓越计划”学习,适时淘汰学分绩点考核或企业考评不合格学生,并择优选拔补充。三是开展工程教育教学研究。设置工程教育改革专项课题,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教学思想学术沙龙,结合行业前沿成果深入展开理论研究。

第二,强调内涵发展,确保工程教育培养质量。 一是创新课程教学模式。重构精简课程,投入200万元立项11个“课程开发改革计划”项目,主编《海岸动力学》《桥梁工程》等国家重点教材和规划教材多本。开展探究式、案例式、研讨式教学。二是打造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团队。建立“教师—工程师”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到所参加的工程项目或企业挂职。严把教师教学准入关,主讲教师需经过18个月岗前工程培训,并需具备在企业工作5年以上工程经历,同时完善职称晋升及激励机制。三是实施创新能力渐进式培养。开设“创新工程”课程,利用“本科生创新实验室”等平台,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鼓励资助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学科竞赛。

第三,注重通专结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是人文与工程并举。在系统进行工程专业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哲学、法律、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教育,开设《隧道工程》等全英文课程,要求熟练掌握运用一门外语,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工程职业道德。二是技术与管理共存。通过综合生产实习、工业企业管理学、毕业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跨文化交流等能力。三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学生项目组、教师指导组”运作方式,开展项目式课程作业。结合“交通枢纽与场站”等课程,指导100余名学生分组完成“重庆轨道交通车站客流调查与组织优化”“四公里交通枢纽改善建设”等成果,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第四,强化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一是各试点专业与中交四航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等企业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与中交二航局联合建成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成包括2个市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的工程实践基地40余个。二是开展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为每位学生配备学校和企业导师,实施学习、实践、创新等全程化、全方位、个性化指导。三是学生毕业实习实行“企业岗位挂职”模式,开展个性化毕业设计选题,校企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探索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综合训练模式。土木工程专业结合毕业设计聘请知名企业专家开设10余场“TBC”(Training Before Career)系列讲座课程,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前沿,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