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 形成“水铁公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

18.12.2018  15:00

      重庆,开门是山,抬头是坡,迈步是坎。

  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重庆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水铁公空”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

  从2005年轨道交通2号线投运开始,到2017年底,重庆主城已开通1号线、2号线、3号线、6号线、5号线一期和10号线一期,共6条轨道交通线,覆盖主城九区,运营总里程264公里,日均客运量200多万人次;运营规模位居全国第六、全球第十三。

  同时,截至2017年底,主城公共汽车9088辆,运营线路661条,日均客运量494.7万人次。

  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网络。1994年,成渝高速建成通车,重庆高速公路实现“零突破”。之后,重庆高速公路建设历经“五年变样、八年变畅”,到2018年6月底,重庆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094公里,对外高速公路省际通道达到20个;高速公路密度为3.67公里/百平方公里,居西部第一。

  重庆高铁融入全国高铁网。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相继新增了襄渝、万南、达万、渝怀、遂渝、宜万、南涪、渝利、兰渝、渝贵等干线铁路,2017年底,重庆铁路形成“一枢纽十干线二支线”网络,营业里程较1978年相比,增长6.8倍,达到2371公里。如今主城区已形成了“三主一辅”(重庆站、重庆北站、重庆西站和沙坪坝站)的客运枢纽格局,区县依托成渝高铁、渝万高铁建成了荣昌北、永川东、璧山、长寿北、万州北等一批客运枢纽。

  农村公路通到了家门口。2017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7881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9.6倍;公路网面积密度由改革开放初的18.7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179.5公里/百平方公里,增长8.6倍。

  目前,重庆已成为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集装箱集并港、大宗散货中转港、滚装汽车运输港。改革开放初期,全市内河航道通航里程444公里,2017年全市航道里程达到4472公里,是1978年的10倍,5000吨级单船和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主城;到2017年底,全市港口吞吐能力达到2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450万标箱。

  如今,重庆正全力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交通建设按下了“快进键”——

  重庆已启动城市提升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市村民小组公路通达率达到100%、通畅率达到80%;全市高铁在建规模达到1579公里,基本形成“”字型高铁网开工建设格局;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800公里,对外出口通道达到27个;全市国道二级以上、省道三级以上占比分别提高到90%、65%。

  重庆交通有这些第一:

  1980年

  国务院批准重庆成为长江沿线首批开放的8个港口之一,重庆港成为长江上游唯一的外贸口岸。

  1993年

  首次开辟重庆至上海集装箱运输班轮航线。

  1994年

  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重庆告别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其中,中梁山隧道和缙云山隧道曾是国内最长的公路隧道。

  2005年

  重庆建成投运了我国第一条跨座式单轨——轨道交通2号线。

  2007年

  重庆市交通系统第一座航电枢纽涪江富金坝航电枢纽工程全面建成投运。

  2009年

  重庆建成了全国最长的环城高速公路——重庆绕城高速公路。

  2011年

  中欧班列(重庆)在全国率先开行,经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到达欧洲。

  2013年

  主城二环内公交全覆盖,正式实施“主城区公共交通一小时”免费优惠换乘;所有区县实现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连接。

  2015年

  重庆首条高铁——成渝高铁建成通车,实现了高铁“零突破”。

  2017年

  “渝黔桂新”铁海联运班列首发,从重庆铁路口岸出发,通过铁路至广西钦州港,再海运至新加坡等东盟各港口,进而连通国际海运网络,形成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日报 杨永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