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原本不是重口味,辣椒竟是舶来品

21.05.2017  21:42

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窗口,你知道吗?我们重庆人最爱的辣椒,也是其中的见证者之一。

正是有了它的传入,让重庆人的味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唐宋时

重庆人喜甜

如今, 火锅、小面、烧烤,都是重庆人的最爱。

可在1000多年前,重庆人其实不是重口味。

据考证,唐宋时期,四川饮食以重蜜食甜为主,也就是说在重庆,人们口味偏甜。

如《蜀中广记》卷64称“蜀人作食喜煮饴蜜以助味”“食皆蜜也,豆腐、面筋、牛乳之类皆用蜜,客多不能下箸”。陆游《饭罢戏作》有“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薤”,其中的“橙薤”就是用金橙切成细丝和酱的调味品。

这些表明在唐宋时期,四川饮食风味以甜为主。

究其原因,这与当时四川蔗糖业的发达有关。宋人苏颂《图经本草》记载“炼沙糖和牛乳为石糖,即乳糖也,惟蜀川作之”。

辣椒只看不吃

当时的人也不是不吃辣,吃的却不是辣椒。

在没有辣椒的漫长时光里,餐桌上的辣主要靠五种食材来提供,这五种食材分别是川椒(花椒)、胡椒、黄姜、茱萸和芥末。

那辣椒在哪儿呢?这要从辣椒和辛辣口味的源起说起。辣椒原产南美洲,明末始通过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传入中国。

传入中国后,尴尬的是人们不知道辣椒能吃,还那么好吃。那时在人们的眼里,它只是一种观赏作物和药物。

中国戏曲家汤显祖在他的名作《牡丹亭》里描述了一个富贵人家的后花园,他提到了40种花卉,其中一种就是辣椒花。

各地的人们争先恐后地给它取了名字,什么蕃椒、地胡椒、斑椒、辣子、茄椒、辣角、辣、秦椒……最后定下“辣椒”这个官名。

清朝末年 

辣椒“闪光”了

现存文献显示,辣椒与红薯、土豆、花生、玉米、南瓜这些作物大致在同一时间传入中国,但它走上餐桌的时间却远远晚于其他作物。这是因为辣椒的味道过于刺激,最先引进辣椒的沿海居民无法适应它的口味,内陆居民也不敢率先尝试。

不过,是金子总会闪光。明朝末年,一场因为天灾和战乱引发的大饥饿席卷半个中国,人们寻找一切可以救命的食物,辣椒借此进入了广大饥民的肠胃。

最先开始食用辣椒的是贵州及其相邻地区。在盐缺乏的贵州,清朝康熙年间“土苗用以代盐”,辣椒甚至起到了盐的作用。

四川人吃辣椒的习惯是到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之间才养成。清代末年傅崇矩《成都通览》记载,当时成都各种菜肴达1328种之多,辣椒已经成为川菜中主要的作料之一,徐心余《蜀游闻见录》就说了:“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

重庆人无辣不欢,大概就是那时候开始的吧。

辣椒是一种优势方言

不少重庆人喜欢从养生角度解释自己爱吃辣椒的理由:西南地区多阴雨,湿气重,多吃辣椒,可以防止身体出毛病。

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甘肃人在气候干燥的区域生活,跟重庆人一样将辣椒视为人间美味。当然还有更为普遍的例证:陕西没有湿气,可是陕西人一样爱吃辣度很高的油泼辣子面。

事实上,人在流动,不同国家和不同区域的人们总在互相交往和来回迁徙,不同的饮食习俗总是在彼此影响,但是吃辣椒这种饮食习惯往往会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当喜欢吃辣的张三遇到不喜欢吃辣的李四,结果总是双方都喜欢上吃辣。

语言学里有一个概念叫“优势方言”:不同人群说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总有一种方言因为经济和文化的原因显得比较强势,使得其他方言人群不由自主地学说这种方言。在广州,粤语是优势方言;在北京,普通话是优势方言;在饮食领域,辣椒是优势方言。

因为它刚烈、热情、激进、诱人,它是植物中的草莽英雄,它是食材里的优势方言。也许这正是重庆人迷恋辣椒的原因所在。

(同茂大道416号)

原标题:重庆人原本不是重口味,辣椒竟是舶来品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