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成美国西雅图的"白求恩"

27.06.2016  09:46

  毛尔加(左)正在给病人做手术。

  毛尔加,1959年出生,渝中区人。现任华盛顿大学牙科学院兼职教授、美国西北华人口腔医学会创始人兼会长、西雅图华人医学生物协会董事。连续14年被评为西雅图地区“最佳牙医”。在2010年首届全球华人口腔医学大会上,被中华口腔医学会授予“学术交流合作奖”。

  ■ 感言:虽然离开家乡28年了,我始终觉得还是家乡菜最好吃。

  在西雅图的华人圈,毛尔加医生有很高的知名度。这位50后牙科医生,始终保持着重庆崽儿热情豪爽的性格。除了医术精湛,他还十分热衷于公益——每年在全球义务讲学和义诊的时间在60天以上;在自己的诊所里常常为低收入患者免费诊治。

  以妈妈为榜样,立志当一名医生

  毛尔加从医是有家庭渊源的。他妈妈是重庆市第一工人医院(现在的急救中心)的妇产科医生。为了让更多偏远缺医少药的患者得到更多帮助,她自愿从市区调到巴南区木洞医院,为当地人服务。

  毛尔加告诉记者:“很小的时候在农村,常常跟在妈妈身边,看着妈妈在医院给农民看病、做手术。”回忆起妈妈,毛尔加很动情。他至今还记得,有一次为了抢救一个几十里外的病人,小小年纪的他陪妈妈,打着手电筒在田间小路上走了很远的路,自己不知道摔了多少次才走到了病人家里。

  1971年,在毛尔加12岁那年,妈妈因劳累成疾去世,不少在木洞被妈妈医治过的患者自发前来为她送行。从那一刻起,毛尔加就立志要学医,要当妈妈那样的医生。

  1976年,高中毕业后,他到巴县农村当知青,经历了不少苦难和磨练。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为了参加考试,毛尔加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在煤油灯下自学苦读。他下乡的所在地巴县姜家有3000多人报考,一共考上4人,他就是其中的一个。填报自愿时,他毫不犹豫地填了当时的四川医学院(现在的华西医科大学)。听别人说,川医的口腔科专业排在全国前列,于是,他就选择了这一专业。

  读了5年本科后,他又报考了硕士,1986年顺利完成学业后,他留校任教。

  1988年,国家教委在全国公选了两名口腔医生到英国留学去攻读口腔病理博士,毛尔加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留学海外,当上了一名牙医

  4年后,毛尔加拿到了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还获得当年的全英最佳论文奖。博士毕业后,毛尔加继续深造。1992年,他申请了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口腔病理博士后。

  在那里,他认识了同样来自重庆,正在该校读医学博士后的张维。志同道合的两个年轻人,慢慢地走到了一起。

  1996年,华盛顿州立大学博士后毕业后,毛尔加又考上了俄勒岗医科大学,又读了三年书,拿到了牙周病和种植牙从业执照。

  由于学业优秀,毕业后,有多所医学院请毛尔加去当教授,但他和当时已成为他妻子的张维商量后,决定到环境宜人的西雅图“自主创业”——开一家自己的诊所,去实现从小的医生梦。

  刚到西雅图,毛尔加夫妇在一家美国人开的诊所里打工,积累从医经验。后来,当这个美国人要出售诊所时,毛尔加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1999年,毛尔加的诊所——西北牙周科种植美容中心正式开张。虽说诊所不算太大,但要经营好,也不容易。不过,依靠毛尔加精湛的医术和诊所周到的服务,很快在当地牙医行业中声誉鹊起,不仅华人,很多外国人也慕名前来就诊。仅一年的时间,诊所就走上了正轨。

  热衷于公益事业,还带着儿子一起做

  毛尔加是个把钱看得比较淡的人。有过知青经历的他,总觉得现在比那个时侯,不知要强上好多倍,赚钱不应该是人生的全部。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积累,就应当去回馈社会。于是,他开始热衷于公益事业。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毛尔加立即联系华西医科大学的一些同学和老师,了解灾情。“家乡遭这么大的灾,在海外的炎黄子孙怎能坐视不管?”于是,毛尔加四方奔走,在西雅图组织了3场赈灾募捐,将募集来的资金全部捐给了绵阳一家医院。他还利用自己在当地医学界的影响力,组织西雅图的几个牙医(都是外国人),暂时关闭自己的诊所,去募集、购买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运到灾区。

  2009年4月,毛尔加又组织一批西雅图的医生,并带着自己14岁的儿子前往汶川,了解当地人的需求,还给当地居民免费体检。受父亲影响,儿子也热心于公益。当海地发生大地震和日本海啸后,儿子自己也组织各种活动去给灾民募捐,父子俩所做的这些,西雅图当地媒体多次进行了报道。

  现在,毛尔加还担任了重庆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的客座教授,每年都要回国到这些大学讲学。

  他的夫人张维估算了一下,每年毛尔加在全球义务讲学和义诊的时间在60天以上,加上他在诊所里经常为低收入患者免费看病。因此,一年下来,他们赚不了多少钱。但毛尔加认为,做善事,奉献社会,其实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让自己很享受和满足。重庆人是乐善好施的,不管走到那里,都要行善助人。

  在海外生活了这么多年,毛尔加始终觉得还是家乡菜最好吃。在家里,夫人主要做重庆口味的饭菜,特别是重庆小面,是毛尔加夫妇最自豪的“招牌菜”,时常吸引当地的重庆人上门解馋。如果饭桌上没有重庆菜,毛尔加就要开玩笑地叫道:“又吃忆苦饭了”。家乡,在他的心中,始终是最温暖、温馨的记忆。

  今晚,重庆卫视同步播出相关报道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