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传统民居大院知多少?每一个都来头不小!
民居大院,代表一方民俗风土文化,相同或相异的建筑风格,有着不一样的传奇。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沧桑,还给人情感上的回归和心灵的慰藉。
而在重庆的建筑中,也有这样一群 “养在深闺未人识”的老宅,他们的年龄大多过百年,古老墙面上斑驳的痕迹铭记着历史,而精美回廊和雕花则镌刻下了时尚,这恰恰是山城百年往事中,最耐人寻味的篇章。
谢家大院
这座院落地点位于道门口太华楼二巷,始建于清代,几易主人。20世纪初,江西临川人、清朝同治年间重庆着名布庄谢亿泰主人谢艺诚,将这座精美大院买下,从此这座院子叫谢家大院。大院还曾是近代重庆首富汤子敬的私宅。
大院是一楼一底的典型川东建筑,小而精。大院分前堂和后堂,前堂迎客议事,后堂则是休息的地方,两侧是作卧室的厢楼,楼廊四隅有木梯上下。谢家大院是现在重庆主城十分少见的、保存完整的传统民居。占地面积有2000多平米,解放后被分给平民居住,后来又作为文物被保护起来。
彭家大院
坐落在巴南区南泉白鹤村花溪河边的最大清代民居建筑“彭氏民居”,又称“彭家大院”,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它曾是大盐商彭瑞川的居所,现在是主城区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
走近细看彭家大院的建筑风格,外貌呈传统巴渝风格,大部分建筑外墙主要运用黄泥与木板壁,建筑结构主要为木构架穿斗式结构,而且在木格窗与门头处都有精致雕花。
建筑面积3860平方米彭氏家族没落以后,这座宅院还延续着它的传奇。彭氏民居多作为校舍、宿舍,甚至校办厂所在地,也是抗战遗址。后来这几十年的时光,彭家大院一直被用作学校的教室、宿舍、卫生室或办公室——而这也是这座老宅能被完整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卜凤居:李耀庭公馆
该建筑是一座被高大黄葛树荫遮蔽的小楼,坐南朝北,正对长江,错落有致。卜凤居整座建筑形态似“船”形。其砖木青瓦、圆弧形墙角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在开埠时期尤为常见。
在这栋建筑中,还曾点亮了重庆的第一盏电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巴县绅商刘沛膏在太平门安装100千瓦直流发电机,同年11月25日首次向外供电。当天,正是西南首富李耀庭70岁寿辰,当晚卜凤居内50盏电灯齐明,成为当时重庆轰动一时的新鲜事。
李家沱的名字由来也和李耀庭有关系。当年,李耀庭的两个儿子在长江边设义渡,举善事,施恩百姓。百姓便称此义渡口为李家沱。
朱家大院
建筑位于巴南区南彭镇(现为南彭街道)石岗社区原石岗农场内,建筑面积3009.6平方米。宅子主人朱家原为当地大地主,由于几经变迁,朱家后代多已定居外地。
此宅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 始建,一直到民国初期才完成,它的建造风格、门窗样式,也刻着两个时期不同的印记。大院门框由石头雕成,高高的门楣上刻着雕花、彩绘。堂屋与两边厢房的门窗雕刻题材多样,手法灵活,展现了民间艺人丰富的创造力。
解放后石岗农场场部入驻后,对朱家大院原有建筑群进行了局部改造,但总体格局及主要建筑单体破坏不大,基本保持了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
举人楼:陈家大院
陈家大院,又名举人楼,坐落于北碚区蔡家岗街道莲花村酢房沟,是清朝末期陈举人的儿子陈庚虞为纪念其父陈介白为官清廉而修建命名的。
此楼始建于1933年,由外国设计师融合中西方文化精神历时三年建成,房屋系砖木结构,庑殿式屋顶,回廊环绕,工匠独韵,共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大院主体建筑、后花园、大院前平趟的院坝。
蔡家“举人楼”大门牌坊
建筑面积960平方米,占地约10亩,举人楼兼具西洋、中式和重庆传统地方建筑风格,这在重庆是很罕见的。它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典型的折衷主义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曾说过,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重庆的这些传统民居是历史积累和民间智慧的结晶,也是也是建筑文化的传承。青砖古墙、垂花大门,这些经历岁月洗礼的古老民居的魅力很难用语言形容,只给你心灵震撼。
五一快到了,大好春光,你不妨开启一场怀旧之旅,去感受古庄园的静谧和历史。
原标题:重庆记忆——这些传统的民居大院,每一个都来头不小!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