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07.02.2015  12:32

  最近,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重庆信息化发展指数比上年增长约16.1%,达到64.95,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作为西部老工业基地,重庆近年来努力将“两化融合”作为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路径,如今已经取得新的成效。

  借力信息化重庆工业有望增效千亿元

  去年11月10日,长安汽车与华为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拟在车联网、智能汽车、国际化业务拓展、流程信息化等领域协同创新,展开合作。这是长安汽车构建信息化体系、打造智能汽车又一“跨界”尝试。

  通过实施PDM(产品数据管理)信息化研发,实现“五地九国”共享单一数据源,支撑多地7×24小时在线协同研发,效率较之于2012年前提升近30%;通过信息化管理,使OTD(订单到交付)时长从2012年的39.5天缩短到当前的20天,库存资金占用下降10亿元以上……

  正是信息技术的运用,激发了这个“百年老厂”的活力。

  “真正的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到工业全链条。这意味着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工具和手段,而是生产的基本要素。”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该公司专门将管理信息部改名为管理创新与IT中心,并增添了信息化创新处、开源处和算法中心。“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将直接成为长安的产品,甚至推动整个商业模式的改变。

  近年来,在重庆传统工业企业的信息化“赶潮”大军中,尝到甜头的不只长安一家。

  通过实施一系列信息化改造,重庆潍柴生产能力提高10%-15%,延期交货减少80%;以信息技术融入传统机床产品为突破口,重庆机床集团研制的高档数控滚齿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使企业成为了世界上滚齿机产销量最大的制造商;应用信息化,南方英特空调制造费用下降了7%,准时交付率达到100%,人均年产值由91万元上升到157万元……

  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专家、重庆市“两化”融合促进和服务中心主任尹超看来,2014年重庆工业总产值预计突破2万亿元,“十三五”期间有望翻一番。在这一过程中,只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从中“”出千亿元效益是完全可能的。

  重庆“两化”的6年融合之路

  “重庆是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门类齐全,在当前及今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工业依然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市经信委经济信息化处处长易小献介绍,目前,重庆市工业企业已达十多万家,然而,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产品研发周期较长、经营管理效益较低、生产制造效率不高等问题。

  如何推动先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科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重庆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命题。

  其实,重庆早在2008年便拉开了“两化融合”发展大幕。据了解,2008年12月,国家工信部批复成立了上海、重庆、广州、南京等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随后,2009年4月,重庆市正式出台“两化融合”实施方案,经过3年建设,2011年12月,重庆市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工作顺利通过了工信部专家组验收。

  “2011年是重庆‘两化融合’发展的一个节点。”易小献介绍,截至2011年,重庆已建立专门的“两化融合”组织领导机构与政策保障体系,并明确了“点、线、片、面”的推进路径。同时,还成立了相应的“两化融合”技术服务支撑体系,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建立“首席信息官”联盟组织。此外,还研究制定了“两化融合”指数和评价指标体系。

  “如果将我市2011年之前的‘两化融合’工作视为搭骨架,那2011年后的发展则是添血肉。”易小献介绍,2012年,十八大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一目标任务,2013年,国家出台了深度融合行动计划。2014年,重庆也出台了适合市情的行动计划,自此,重庆“两化”正式迈入“深度融合”阶段。

  2014年,围绕“两化融合”,我市在重点领域探索实施了“工业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与提升应用示范”、“企业管理、设计、制造智能化提升应用示范”、“智能产品产业化和智能工业技术服务体系培育”三大工程,实施相关项目300多个,累计投入各类资金4亿元,有效推动了信息技术在“6+1”支柱产业的广泛深入应用。当年,全市共有8家企业上榜全国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贯彻国家“两化融合”标准)试点。

  亟待突破的“认识瓶颈

  虽然近年来重庆加快了“两化融合”的步伐,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市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其融合效果较之于国内一线阵营还有差距。

  “最大的障碍,源自于思想认识不到位。除部分国企、外企和民营企业外,绝大多数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投入远远不够,缺乏紧迫感、危机感。”易小献说,重庆由“一把手”抓信息化的工业企业并不多,有些甚至连分管信息化的副总都没有,更多的是以部门或单个职位的形式存在,负责企业电子信息处理和维护的日常工作。

  一方面缺乏内生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有来自市场竞争、客户要求和监管部门等方面的压力,很多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应用长期以来是外因推动为主。“这种方式造成很多企业信息化应用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盲目推广单元信息技术反而造成诸多信息孤岛。”尹超说,例如,重庆很多企业都买了ERP系统(一种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但实际上只用了财务加进销存,生产计划到执行这条主线用不起来,信息化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对此,尹超表示赞同,他分析,信息化应用对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大多数时候是间接的,并不是说企业只要应用了信息化,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企业的“救命稻草”,因此,在大多数企业当中,信息化投资的优先级要低于扩建工厂、招聘优秀人才、购买设备等。

  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在处理“扩大增量”和“优化存量”的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急功近利,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与生产性信息服务业还跟不上“两化”深度融合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绊住了重庆“两化融合”的深入实施。

  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共同发力

  促进信息化建设

  据了解,围绕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发展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智能制造,将成为我市2015年“两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和主攻方向。

  装备制造是传统产业的基石,是一切工业产品的源头,无论是消费品还是原材料,对装备制造业的依赖都十分强,只有实现了装备制造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才能使信息化真正走进工业生产领域。

  “企业是信息化应用的主体,但实际工作中,投身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还不够,需要政府、信息服务机构更积极地发挥作用。”尹超说,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需要建立公共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需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结合,要有信誉高、服务可靠性强的品牌信息服务机构携手,要有企业在公共平台上实现信息、资源和利益的共享。

  “针对企业认识不足的问题,今年我市将积极开展‘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工作和举行‘两化融合’园区行活动,甚至要组织专家团队对重点企业进行现场诊断和咨询。”易小献介绍。

  按计划,今年内,我市将面向全市征集100家“贯标”试点企业,培育完善3-4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服务机构,同时举办6-8场园区行活动,并为500家以上企业提供“两化”融合技术服务。

  提高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及时培育引进信息化人才至关重要。为此,2015年,市经信委将联合市人社局、市国资委等部门探索建立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并完成80家以上重点企业的首席信息官制度试点。

  此外,为降低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技术门槛,去年,我市还正式上线了“工业云”平台。该平台将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应用产品的租用服务,前期,该平台应用将以巴南和九龙坡为试点,聚焦在汽车、摩托车及装备等重点行业的信息化应用需求,预计今年可提升2000家以上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能力。

  选稿编辑:严月

  链接: http://cqrbepaper.cqnews.net/cqrb/html/2015-02/07/content_1815968.htm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