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制造如何迈向重庆智造?
长安汽车渝北工厂正有序生产。记者 罗斌 摄
一块钢板,经过近20道工序,一个铮亮的燃气表外壳出来,全程不需要一个工人。
在位于照母山南麓的前卫仪表厂,智能化流水生产线不仅能自动完成剪切、冲压、焊接和喷漆等生产工序,还能自动剔除残次品,并自动启动叉车进行码货、装箱。换句话说,从生产物料进入到成品批量运出,这家工厂的活,已经全部交给了机器人。
无独有偶。在前卫仪表厂以北10余公里的蔡家,四联集团刚刚推出了全球精度最高的变送器,这种内置了微处理器并与大数据平台对接的设备,安装在火电、化工等行业的生产物料管道上,能根据压力和温度自动调节供给量。
除了机电产品,我市不少轻工产品也实现了智能化生产。例如段记西服,凭借近30年来采集的数亿条数据和一套独特的算法,制作了约4000万个服装版型的模型。有了这一“大数据”,今天段记西服的各个门店,均能通过计算机扫描顾客人体,几秒钟就能在数据库中找到对应模式,实现定制生产……
像前卫仪表厂、四联集团和段记西服这样,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工程、系统和模式,叫做智能制造。
马蹄声疾,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链已见雏形
“简单地说,智能制造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一种表现。”重庆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吴安说。
智能制造到底有啥用?以前卫仪表为例,“智能化”后,它的平均生产周期从9.98秒缩短至3.33秒,产品合格率从95%提高到99.6%,产量从200万套/年上升到300万套/年,每只产品能耗降低0.7元,综合下来,生产成本降低14.2%,单套产品的利润率提高了15.9%。 承接开埠、抗战、三线建设和直辖四次机遇,已经成为全国重要制造业基地的重庆,工业经济的整体提质增效,有赖于向智能制造转换。2014年,一份名为《制造业装备智能化提升行动通知》的文件,拉开了“重庆智造”的大幕。该文件提出,至2018年,重庆要形成全产业链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此后“重庆智造”的政策引领和产业实践,愈加“马蹄声疾”。当年,重庆机床齿轮智能制造装备、长安汽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柔性焊接等8个项目,入选当年全国智能制造专项目录。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启动智能制造,有效地发挥出产业集聚的效应,目前,日本川崎、德国库卡、瑞典ABB、日本发那科、广州数控、华中数控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落户重庆市。
2016年11月,我市出台《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全面启动智能制造工程,试图通过关键工序实现数控化操作、攻克汽车和电子等产业关键技术、建数字化工厂、为企业提供咨询建议和技术服务等措施,到2020年全市智能装备全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000亿元。
2017年5月,市经信委印发《重庆市智能制造2017行动计划》,给出的当年目标,是实现智能装备产业产值200亿元,同比增长33%。
目标实现得如何,目前尚无相关统计。不过据市经信委装备处处长赵斌的判断,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市已初步形成了集研发、整机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和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链雏形。
基础条件良好,但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
“重庆智造”略有家底,但在产业应用领域,目前尚未凸显出太大的比较优势。和一些发达地区比较,还有不小的差距。
例如,2017年,工信部发布的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200余个项目中,重庆只有9个新模式应用项目、1个综合标准化项目入选。同期,北京的项目总数是20个,江苏为17个。
以智能制造相对集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2014年,重庆战略性新兴产值约为800亿元,约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4%;2015年为1664亿元,约占7%;2016年为2700亿元,约占10%。换句话说,有增速,但总量不大,对区域经济提质增效的贡献有限。
“消费互联网时代,重庆的电商、门户网站、网络游戏等业态,并未能凸显优势,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时代,重庆凭借强大的工业基础,本应该一马当先。”重庆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李滨虹表示。
“一马当先”的依据,首先是优良的信息化基础设施。2010年以来,我市先后启动了“云端计划”、“大数据行动计划”及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全国互联网互联互通架构中的重要节点。全市网间互联带宽能力已达1030G,各项网络指标可比肩北上广。
基于良好的网络基础条件,目前我市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中国联通西南数据中心、太平洋电信(重庆)数据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数据中心已建成投用,容纳服务器规模达到5万台。全市从事物联网研发、制造、运营的单位已超过220家。其中一些企业在车联网、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等物联网应用领域研发的产品已经在全国领先。
在吴安看来,上述基础设施,从智能装备供应、保障以及互联网基础设施、互联网新兴技术等方面,为我市制造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旺盛的应用需求。例如,重庆汽车和笔电两大支柱产业的产值规模均已超过5000亿元,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品牌+整机+配套”产业集群的各成员,都有通过智能化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动力。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销售副总韩堃在谈到企业为什么来重庆时,表示“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客户在这里。”
再次,是完备的产业配套。例如,智能制造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可视化”,后者的硬件载体,是液晶显示器。随着京东方、惠科等行业顶尖企业的落户,重庆千亿级的液晶面板产业集群已显现雏形。李滨虹认为,本地配套,将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智造”产品竞争力。又如,笔电和手机,均为“智造”重要的智能终端。重庆早在几年前就已成为全球最大笔电生产基地,今年上半年又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生产基地。
水平参差不齐,不少中小企业还处在工业1.0阶段
良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硬件配套能力,为啥未能转化为智能制造的产业优势?
渝北空港新城一摩托车生产商,2016年销售收入为1.2亿元,但利润为90万元,利润率不足百分之一。该行业中,即便是拥有较大知名度的品牌企业,利润也微乎其微。此前,力帆前董事长尹明善曾公开表示“14元一斤的摩托车还能有多少利润?”
利润薄,源自产品质量竞争力不强,只能做代工或贴牌,走低端市场。2016年,重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出具的一份报告显示,重庆有出口业务的摩托车厂商中,超过9成做贴牌出口,自有品牌销售占比超过50%的企业,还不到3成,低于广东和江浙。
产品竞争力不强,源于落后的生产工艺。上述摩托车生产商负责人透露,他们的30多道工序,几乎全部是手工操作,产品精度不够,经常返工。
为啥不上马智能化生产线?并不是因为缺钱。记者了解到,摩托车属于成熟行业,有持续现金流,利润较为稳定,不管是从银行还是小贷、担保等渠道,获得融资的难度并不大。问题主要出在上游配件上,一是不标准,尺寸误差大,二是集约化程度不高,配件种类繁多,装配工序复杂。
事实上,作为现代工业高级阶段的智能制造,前提是各个业务模块的信息化,而后者的基础,是通过精益化管理,实现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换句话说,上述摩托车生产企业连产品标准化都没有做到,根本就没有条件实现信息化,更不可能实现智能化。
“重庆大部分制造企业在精益化管理方面还存在专业基础不扎实的问题,而在通过信息化建设,全面加强各关键业务模块的协同作业能力方面,欠账太多。现在要加速走向智能制造,也就意味着要在一个薄弱的基础上构建一栋超高的大楼。”市人大常委会一份名为《关于如何助推重庆传统制造业加速走向智能制造的建议》中,这样写道。
如果把中国智能制造比喻成德国工业4.0,重庆工业经济目前还处在1.0、2.0、3.0和4.0几个阶段并存的状态。这份报告认为,传统制造企业在走向工业4.0的过程中,必须经历工业2.0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过程以及工业3.0的企业级协同平台建设过程,不可能也不应该直接按照工业4.0的标准来确定具体的项目投入规划。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实施智能制造的企业,绝大多数为外企和本地知名大企业。采访中,不少中小企业业主在谈及智能制造时,甚至对概念都知之甚少,更不要说上马智能化生产线。中小企业占据我市企业数量的80%以上,提升这个企业群体的智能制造水平,被业界认为是提升重庆工业生产效率的关键问题之一。
软件产业需补短板,商业模式需要创新
水平参差不齐,不同企业处在不同发展阶段,要整体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需要尊重产业能级逐步提升的科学规律,分门别类予以引导。
产业经济观察员李鸣九认为,对于那些处在2.0级以下的企业,要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其迈入信息化,对于那些处在从工业2.0向3.0或4.0迈进的企业而言,当务之急是提升各业务单元之间、供应链各企业间的信息化协同水平。与后者相对应,需要的是一个发达的软件产业。
据了解,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先进制造,都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通过软件再造业务流程,实现零件和机器的互相交流,构建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和产业结构。
“不少人把诸如笔电工厂等硬件类产业建设项目看成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一个地区的智能化制造的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方面。”长安铃木汽车高级运维管理师连明源说。
工信部软件和服务业司司长陈伟认为,中国制造以往的电力驱动正在变成软件驱动,智能制造软件是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核心。
但我市软件产业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数据显示,2016年,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约为1800亿元,仅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左右,不仅远落后于北上广,也落后于成都、西安和贵阳。
“重庆以软件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产业,并没有形成有市场影响力的产品品牌。”连明源认为,考虑到软件行业本身所需要的持续迭代和磨合,建议不要给予一次性的产业引导扶持资金,而应该“细水长流”,即在一个设定的规划周期内,每年都给予稳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予以产业培育。
吴安认为,我市应打通阻碍软件业发展的人才、技术创新瓶颈,为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提供支撑。
除了补足软件产业短板,重庆邮电大学教授张毅认为,智能制造不仅仅局限于在生产环节应用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及互联网技术,而是要以此为基础构建全新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如何创新?重庆云威科技创始人李力认为,考虑到智能化的过程中涉及到复杂的技术创新和优化,我市可乘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引导、激励创业者承接大企业的创新业务众包。
“柯达胶卷最先掌握数码照相技术,但并未能转型发展,原因在于既有的产能和大企业病阻碍了创新,小企业的立身之本就是创新能力,大企业和众多小企业一起成立合资公司进行产品孵化,成功概率远大于自己单独搞研发,”李力说,发达国家流行的这种众包方式,既为大企业节约成本提升效率,也为小企业创造了市场,同时也可以缓解目前创客空间普遍缺乏创业项目的难题。
连明源则建议,通过创设政府(需求设计方)+产业园(实施总承包方)+创客(专业分包方)的合作开发机制,为企业的智能化改造,系统性、低成本提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