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街区:一条过去通往现在的时光隧道

19.08.2016  02:03

  2015年,十八梯。

  2011年,十八梯。

  2013年,十八梯。

  2010年,十八梯。

  日前,全市近期重点恢复的传统风貌街区名单公布,不出人们意料,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榜上有名。

  作为重庆母城历经多年规划建设后仅存的最后一块“空地”,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一直有着“山地城市传统建筑技艺博物馆”之称。流连于此,你既能看到木构穿斗的吊脚楼,看到特色鲜明的欧式建筑,还能看到灰板条墙与苏式“干打垒”建筑混搭而立,颇有一种穿越时空、文化维度的奇特体验。

  其实,十八梯还拥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过去。如今的它正蛰伏着,等待生命中最重要的一轮“蜕变”。随着对其传统风貌的恢复,一份沉淀了百年的历史情怀即将苏醒。

  清末民初

  重庆最顶级的豪宅就在十八梯

  行走于十八梯,一股寂静而又萧索的味道扑面而来——弯弯曲曲的梯坎两边,或是已拆的房屋瓦砾,或是墙上印着大大的“”字的破旧危房。偶尔,还会有零星行人穿过梯坎,汇入解放碑的滚滚人流中。他们大多是住在下半城的老居民,与十八梯相处已经多年。

  但即使是他们,也很难想象得出,在100多年前,十八梯竟然是这样一番模样——

  沿着湿滑的阶梯,从较场口往下半城走,你会看到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轮廓。该建筑群北抵较场口至凯旋路山脊,南端延伸到下半城主干道,西抵大巷子、花街子,东出玉带街(今凯旋路),如今的复旦中学大门,就是其后营门。

  正是这片建筑群,镇守着古重庆的经济文化中心。

  十八梯的历史,可以推考到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期。蜀国都护李严妄图割据蜀国东部,大修江州城(重庆古城)。百姓聚居地开始从朝天门的两江汇流处,逐渐延伸到十八梯一带。

  宋代以来,十八梯梯道两侧和周边的坡地形成了上下半城之间的山地街巷,并在明清时期成为重庆母城“下半城”代表性的城市活跃地段之一。

  1929年出生的白树万(已故)老人家就在十八梯的上口。他曾告诉记者,十八梯一共有190级,明朝时这里有一口老井,距离居民的住处正好有十八步石梯,因而这里被称作“十八梯”。清朝时,这里又修筑了石梯小路,阶梯也刚好分为十八段。

  清末民初时,若站在十八梯中段往坡下看,就能看到左前方有一座高楼(如今南纪门农贸市场附近),高楼旁边,则是一个个的营寨。楼和营寨最外面,还围着千多米长、好几米高的甬壁。不时有披甲大将带领大队兵马从甬壁上开放的东西辕门里涌出,伴着较场里绿营兵士的阵阵操练之声,气势森严。

  原来,十八梯下,正是当时重庆的军事中心——总镇署。除此之外,还有左右营游击署、守备署,在它的周围一字排开。

  在总镇署西辕门的墙外(今花街子出解放西路位置),有一个坝子“米市坝”。清末民初时,这周围全是米铺,座座铺楼都是粗梁大瓦、招牌光鲜,其间顾客和工人进出不断。铺外街上,摆摊的、抬轿的、卖艺的……贩夫走卒集聚于此,袍哥兵官混迹一堂,堪称重庆城最繁盛的商业中心。

  “如今,我们通过对十八梯的街巷空间、文物和建筑的研究,加上推考一些历史文献,仍能追溯到十八梯的过去。”渝中区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谢果认为,十八梯的重大历史价值,正在于其在今天仍然保留了山城发展各历史时期的标记,完整地展示了重庆山城城市形态和空间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

  谢果介绍,清末民初时期,由于重庆码头商业发达,大量的文武官署都集中在下半城。十八梯背山靠水,许多官员、商人都把家安在了这里。如今十八梯核心区内,还遗留着一些砖木结构、顶上叠瓦的小楼房,看上去毫不起眼,而在当时,却是整个重庆最顶级的豪宅。这些楼房,正是典型的巴渝传统建筑。

  当时,大量的商业机会,吸引了众多平民来十八梯落户。也是从那时开始,十八梯渐渐出现一种达官贵人与贫苦工人混居的景象。

  文物历史专家介绍,就整体风格而言,清末民初的时候,十八梯建筑主要是木结构穿斗,墙面就地取材,形成竹编夹泥墙的形式。伴随开埠时期街巷空间的形成,当地建筑融入了巴渝传统和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特色。抗战时期,由于日军对重庆实行长期空袭,建筑变为较简单化的“灰板条墙”。十八梯的各时期建筑,“横街纵巷”的道路结构,“上坡下坎,弯弯拐拐”的街巷空间,以及条石堡坎、石板街巷,共同构成了这个山地城市传统建筑技艺的“博物馆”,而这也是十八梯风貌恢复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7年翘首以盼

  十八梯风貌恢复“千呼万唤始出来

  十八梯的风貌恢复,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渝中区政府宣布将对十八梯实施重建,并同期启动前期工作。

  但十八梯风貌整体恢复真正进入实质阶段却是在7年之后。为何会如此之久?

  “这一方面有老城区土地整治难度较大等客观原因,另一方面则与相关规划和方案一直在不断完善有关。”谢果说。

  记者从市规划局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十八梯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已经历了数次调整,而民间对十八梯所作的各类建议及方案研究,更是数不胜数。与此同时,渝中区有关部门还就十八梯相关风貌恢复方案,向文物专家、历史学家、居民反复征求意见。

  “恢复十八梯的传统风貌,规划中这个大方向和原则从一开始就没有变过。”市规划局相关人士表示,历年来规划的调整,主要是对十八梯的历史沿革进行深入研究,厘清文脉,并对当地风貌特色作进一步提炼,从而确定更恰当的保护措施及利用方式。

  2014年至2015年,随着《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重庆主城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出台,十八梯的风貌恢复上升到市级层面。在我市确定的28个传统风貌片区中,十八梯划归传统巴渝风貌片区,主要是体现传统巴渝、抗战陪都传统风貌。

  “单独来看十八梯的风貌恢复工作,可能确实会给一些人留下‘漫长’的印象,但如果与国内其他传统风貌区或传统文化商业区比较一下,你就会发现十八梯并不特殊。”谢果说,比如成都大慈寺太古里,2004年就启动规划工作,但2014年才对外开放;成都宽窄巷子,同样也经历了近10年的规划才完成风貌恢复。

  市委书记孙政才曾表示,在传统风貌街区保护利用方面,要既重“”更重“”,既重视“”也重视“”,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为先,决不能借改造之名搞大拆大建,造成不可逆损伤和历史信息灭失。同时,要赋予传统风貌街区新的功能,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合理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此话给十八梯的重建提供了重要思路,在重庆规划、建筑和地产业界引发强烈反响。我市一位曾参与十八梯风貌恢复前期工作的文物专家认为,传统风貌街区的恢复,与普通的房地产开发或工业园区建设完全不同,一旦前期规划出错,历史文脉便会被永久抹去,不可能通过再次重建而恢复:“传统风貌街区的品质,就像一个人的内涵那样需要慢慢提升,不可能快速打造起来,十八梯是重庆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处理好速度与品质之间的关系,不能犯下历史性的错误。

  未来十八梯啥样?

  重现真山城老重庆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卡尔维诺曾说:“大都会的另一种魅力,乃是透过她的转变,我们可以怀旧地回望她的过去。

  与解放碑唇齿相依的十八梯,无疑承担着“回望过去”的重要使命。那么,十八梯近期风貌恢复的重点工作有哪些?怎样才能够做得更好?

  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要做的,就是按照传统风貌遗存的集中程度和现存风貌特征类型,划定十八梯的核心保护区。

  十八梯片区总用地面积18.88公顷,其中属于风貌恢复重点的核心保护区约3.89公顷。这也是十八梯风貌资源和遗址遗迹、文物建筑最为聚集的区域。在核心保护区的建筑,其原来的基底位置、风貌、高度和规模都会被严格保护起来,且严禁大拆大建。此外,规划单位在核心区的外围,还分别划定了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

  “在整体风貌恢复中,我们尤其强调视觉通廊。”谢果说,所谓视觉通廊,就是从较场口的“城市阳台”,可以通过十八梯主街直下解放西路,且视野能畅通无阻地延伸到下半城主干道。而要实现这一预期,就要让建设控制区的建筑高度低于核心保护区。

  知名建筑师兰京指出,从城市宏观空间看,解放碑中心的民族路、民权路至较场口一线,可以看作是一条城市主轴线。十八梯正好处于这条主轴线的延伸段。“因此,十八梯应该是与繁华的解放碑商业街联系起来,在一条主轴上,打造两条不同气质和文化的街区,体现出一种‘从过去通往现在’的时光隧道的感觉。

  重庆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主任委员何智亚则建议,在传统风貌街区的恢复中,要尽可能地提取原有的建筑符号,如原有建筑的屋顶、外墙、门窗的造型,以及材料、质感、空间序列等,并注入文化和创意,在修复后展现出重庆山地建筑群的风貌特色。

  谢果表示,根据计划,未来当地有400余处风貌建(构)建筑将得到保护和恢复。近期主要是保护和整治十八梯、厚慈街等7条传统街巷,拆除后期乱搭乱建,完善观光游览配套服务设施。此外,十八梯171号、“六·五”隧道惨案遗址等2处文物保护单位也将得到保护。同时,有关部门拟在临近较场口处规划建设抗战纪念广场,修缮善果巷等30处传统风貌建筑,恢复解放西路158号等5处可考的历史建筑,保护和整治大观平石刻及景观崖线。

  未来,十八梯区域内鱼骨状的传统街巷体系,也将与周边城市空间实现有机衔接,重现真山城、老重庆,成为一张历史文脉凝结的城市“老底片”,和一个传统与时尚结合的复合型风貌文化街区。

  观点集萃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东: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不是要把砖、瓦当作文物珍藏起来,真正要保护留存的,是这里的生活形态、人文气息和市井文化。

  建筑师兰京:重庆是一座有几千年历史的山城,应该保护好十八梯老街,留住重庆的味道。十八梯最具价值的不是建筑本身,而是街区形式及人文特色。

  重庆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主任委员何智亚:台湾北部新北市的九份老街,狭窄的街道和陡直的石阶与十八梯相似。其保留了旧式建筑、坡地以及人文风情,又注入了创新,成为了一个人气火爆的观光景点。十八梯的风貌恢复,可以从九份找一些灵感和启示。

  十八梯背后的历史

  十八梯共有7街6巷、17个文保单位及历史建筑。它们背后都有哪些历史?让我们来呈现几个精彩的典故——

  轿铺巷:“英雄不论出身”的象征

  清末民初时期,十八梯曾有句老话:十八梯,有三多:撑花(雨伞)、茶馆、农夫哥。

  农夫哥,不用说就是卖力气活的。作为一个力夫,如果你不想去码头搬货,那么还有一个不错的工作可以选择:抬轿。

  事实上,位于十八梯下段的轿铺巷,正是因轿铺业兴盛而得名。

  白树万老人曾告诉记者,轿铺巷的外面街边,停满了轿子和滑竿,附近的太太小姐们,都是到这里坐轿到上半城去。

  由于从事的是“下力活”,巷子里做轿铺生意的人家,开始连一门好点的婚事都谈不上。后来有一天,轿铺巷口突然垒了一个香台,上供孔夫子的牌位。原来,是巷里人家希望孩子读书上进,出人头地。从那以后,巷里似乎刮起了一股读书风,里面的人,言必称子曰。

  清同治六年(1867年),巷里的轿铺经营户中,居然真的有人中举了,这人叫漆少兰,其孙子漆毅更是成为了有名的教育家。后数十年,巷子里又有两人中举,轿铺巷名声大噪。城里一些富贵人家,开始主动约媒人过来结亲了。

  这时,有人提出轿铺巷的名字“有点俗”,建议改个风雅点的名字。巷里人家纷纷附和。只有一个人反对,这人正是教育家漆毅。

  漆毅说,我们这里的举人都是从轿铺巷学成中举的,为什么要瞧不起自己的出生地呢?孔子也尊重做轿子的人,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被楚狂接舆教训了一顿,他却反过来把接舆当成了自己的老师。“”就是古代的轿子,“接舆”就是做轿子世家的子弟。

  这下人们明白过来,从此不再提改名的事。

  而轿铺巷这个地名,也从此成为十八梯人信奉的“英雄不论出身”的精神象征。

  凤凰台街:袍哥公口所在地

  十八梯的凤凰台街,就在街名指示牌的旁边,立着一幢破旧的筒子楼。楼面的一些红砖,已经被风化成不规则的椭圆形。

  “莫看这里现在衰败,以前这里可是袍哥公口,里边的人,走路都带风!”今年89岁本地居民邹东星告诉记者,光绪年间,重庆有个彭老大,开了个袍哥码头叫“回龙山”,然后又有人开了“飞龙山”,堂口逐渐多起来了。

  原来,过去袍哥码头分作“仁义礼智信”五堂口,其下又设许多公口。凤凰台的公口叫作同兰公,归在“”字堂口下。

  袍哥是些什么人?“什么人都有,‘仁’字堂口势大,一般人还看不上。都是本地富豪和得了功名的人。像力夫、小商小贩什么的,就只能拜去‘礼’字堂口了。”邹东星说,他祖上是巴县衙门里的差役,可也是袍哥。

  那么,袍哥干些什么呢?“这一片的袍哥,都是客栈、餐馆、戏园子里的老板,没有八十个,也有五十。”邹东星又指着这幢楼的位置,比划起来,“这公口抗战的时候被打坏了,可惜呀。

  但邹东星一直固执而骄傲地认为,十八梯人仍然保持着袍哥人家的爽快、耿直、豁达和义气。

  法国领事馆:保险箱“见证历史

  事实上,有很多本地的老居民,也不晓得十八梯那个三楼一底的欧式建筑,就是过去的法国领事馆。毕竟,它比绝大多数人年纪都大。

  作为十八梯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幢118年前建成的建筑面阔32米,进深17.4米。楼体被正面和两侧88个漂亮的马蹄形圆拱包围着,加上房顶上6个透气的小阁楼,显得厚重而优雅。目前,有关单位对法国领事馆旧址的修缮工作已接近尾声。

  走进建筑中,似乎仍能闻到从上个世纪飘来的味道。脚下结构疏松的木板,发出一阵阵轻响,令人不自觉地弓起脊柱,放轻了脚步。

  转过二楼的楼梯间,一扇房门出现在面前。门上的黑色木雕和白色石膏浮雕,经过时间的浸染,图案已变得十分模糊。

  推门进去,入目的是空旷的房间。数十年前,文物人员第一次进去时,看到在房间角落里,静静地躺着一个铁灰色的保险柜。它只有微波炉那么大,柜面上铸着一个像是船锚的盾形商标,商标下方刻了一句话:“JOHN TANN’S(约翰·泰昂的)。

  这便是法国领事馆留在这里的唯一文字信息:有个人名叫JOHN TANN,他曾在这里生活过,亲眼见证了十八梯昔时的繁华。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崔力摄)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