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商报:建生态屏障“三道杠” 云阳向绿水青山问效益

30.08.2017  10:12

      王槐杰(右)为果农讲解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 记者 陈竹 摄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
      见习记者 陈竹
      8月14日,烈日当空,云阳县巴阳镇一片绿色。远远望去,公路对面的山上三个分隔带尤其明显。为建设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突出“三带”建设布局,云阳县在175米水位线以上的沿江区域建设库岸100米景观林带;在海拔300~600米区域建设生态经济林带,栽植以柑橘、枇杷为主的经济树;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土地瘠薄区域建设生态防护林带,确保应绿尽绿,全面绿化。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也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
      将荒山变果山 枇杷已远销10多个省市
      “以前路不好,枇杷、柑橘每年只能卖出三分之二,又因品质不佳,总是买不起价钱。”61岁的王槐杰种了几十年果树,趁着生态屏障区的建设,他带领村民修路、改良果树品种,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前年全国枇杷减产,我们巴阳镇的枇杷最高卖到了18元一斤,而10年以前,我们的枇杷均价只有5角钱左右。
      收入高了,走出去的年轻人又走了回来。陈利松在深圳打工十几年,回乡后种了十几亩柑橘,2014年当选阳坪村村主任后,他看准了卖不出去的次果。
      “次果卖相不佳,以前几乎卖不出去,全部坏掉。”陈利松表示,通过市场调研,从2014年开始,他们便与四川的一家饮料公司合作,做原浆枇杷饮料。“次果的保底价为2元,企业上门收购。同时我们还以低于市场批发价的价格回购饮料,创造效益。
      “巴阳镇田少地多,基本坡度在45度以上,我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最适合于种植枇杷和柑橘,近几年通过打窝、造台以及不断补植树苗,基本把荒山变成了金果山。”巴阳镇党委书记王嫚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巴阳镇种植枇杷树37万多株,加上之前的老品种树木,目前全镇有枇杷近50万株,占地面积1.1万亩,年产枇杷8000吨。目前巴阳镇有300多位水果经纪人,还在全国10余个省市建立100余个水果批发点。现在巴阳镇的枇杷已远销江浙、湖北、北京、山东等10多个省市。她表示,通过采摘节、鲜果售卖、次果加工等途径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巴阳镇老百姓的腰包着实鼓了起来。据2016年的数据显示,云阳县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982元,巴阳镇达到了11500元,高于全县1500元以上。
      向青山要效益
      “金果”成为经济增长点
      巴阳镇的变化只是云阳县从生态屏障区建设获得效益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云阳县紧紧抓住长江绿化经济林建设、中央现代农业柑橘专项扶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发展、长江柑橘带建设、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城市资本向农业转移、旅游开发带动等发展机遇,水果产业得以较快发展。截至2016年,行业上报数据全县水果面积达到37.1万亩,其中柑橘30万亩(中熟柑橘10万亩、晚熟柑橘20万亩),李子、枇杷等地产小水果6.88万亩;水果投产面积30万亩,其中柑橘25万亩;全县水果总产量达到24.4万吨,其中柑橘20万吨。
      经过近几年来发展,该县柑橘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成功跻身重庆市柑橘产业生产重点区县之一,是重庆市晚熟柑橘大县,是全国种植晚熟脐橙最大的县。全县柑橘统一使用“云阳纽荷尔”和“云阳晚橙”品牌、“橘官堂”注册商标。建成产后分选设备14条、产地预冷预贮库库容6800吨、区域性冷贮库库容2000吨,产后处理能力超5万吨。培育柑橘农业企业16家、果品专业合作社97家、3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业主350户,流转柑橘果园8万余亩。同时,云阳县还获重庆市柑橘无公害产地区(县)整体认证,“云阳纽荷尔”获“中华名果”、“重庆名牌农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云阳红橙”、“故陵椪柑”获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橘官堂牌”云阳柑橘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

    链接: http://e.chinacqsb.com/html/2017-08/29/content_580712.htm

(重庆商报2017年8月29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