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重庆大街小巷活跃着一群童子军 配置小马枪木炸弹

06.07.2015  10:29

刻有“警惕鬼子丢炸弹”字样的木炸弹 三峡博物馆供图

  78年前,宛平枪声刺破了卢沟桥畔的宁静,救亡图存的全民族抗战由此肇端;78年后,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但苦难与牺牲的记忆不可泯灭。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七七”全民族奋起抗战78周年之际,记者走进三峡博物馆和复旦中学,揭开那个时期活跃在重庆大街小巷的一群孩子们的故事,他们就是战时的重庆童子军。

   做过什么事?

   系列藏品展示抗日足迹

  三枚木头雕刻而成的炸弹上,醒目地刻着“警惕鬼子丢炸弹”字样;“抗日军”、“北碚童子军”……这些文字也是分别刻在“木质小马枪”、“牛角火药筒”物件上。

  “木质小马枪、木炸弹,这些都是童子军的道具,为了宣传抗战,他们经常和老师一起去城镇、乡村作街头讲演、宣传,教群众唱抗日救亡歌曲。”三峡博物馆研究员冯庆豪告诉记者,“童子军在学校都是军事化管理,课余除了宣传抗日,还要做大量社会服务工作,比如打扫街道、在一些大型的社会活动中服务、维持秩序、打扫街道等。

  冯庆豪为重庆商报记者列了一张11件重庆童子军的馆藏藏品清单,除以上3件外,另外8件藏品为:北碚童子军“抗日”竹笔筒、童子军五星图印章、童子军三字砚台、童子军集训队粮库木升子、重庆学生抗战漫画册、“童子军大营”铜质蚊帐钩、女童子军皮带、铜质皮带扣。

  “这些藏品来自‘童子军’的生活、学习、训练环境,足以反映战时重庆童子军训练的系统和正规化;小到特质的蚊帐钩、竹笔筒,大到专配的小马枪、木炸弹,都是专门为‘童子军’配备。”冯庆豪说。

   规模有多大?

   声势浩大人数超五万

  “对这系列藏品的研究发现,战时重庆的童子军训练严谨,规模也不小,还有过专门的检阅仪式。”冯庆豪透露说,战时所有小学生从三年级起正式成为童子军,参加军事化训练。“这种训练每个星期都要安排好几个课时”。他还告诉记者,重庆童子军分为幼童军(一般为8~11岁)、童子军(一般为12~18岁)、青年童子军(18岁以上)、女童子军、海童子军数种。战时重庆整个童军营总人数超过五万人。这五万童军戴上英式的船形帽,穿上黄色斜纹布制服和草绿色的童子军服,系上领巾,腰束铸有童子军军徽的铜扣皮带,踩着锃亮的皮靴。

  记者在重庆图书馆民国抗战文献中查阅到《儿童生活报》刊载《重庆童子军史略》一文中写道,1936年重庆童子军举行冬令营,在求精中学操场露营一周;并举行了检阅,其中,广益中学获得中学组第一;新民小学获得小学组第一。1938年,中国童子军重庆市理事会成立。1942年3月,童子军总会在重庆举行童子军大检阅。同时,记者查阅《战时童子军旬刊》第31号,也作过《对重庆市童子军大检阅至亲感》的报道。

   故事

   1

   军事管理 上下课吹“集结号

  记者在查阅重庆图书馆民国抗战文献时看到《儿童生活报》还报道一则有关“复旦中学在露营活动中召集男女童军50余人,表现颇佳”的消息。日前,记者采访了复旦中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宋克国。

  宋克国告诉记者,抗战爆发后,学校童子军在老师的带领下曾到北碚民众会堂表演歌舞做抗日救国宣讲。1938年,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当时学校专门设有12人组成的警卫班,配有长枪。有两个号兵,两个军事教官,一个信号员。学生上下课,起床睡觉,集合演练,都以吹号集散。上课由教官考勤。学生一律统一着装,皮带上印有“志仁勇,中国童子军”八个字。

   故事

   2

   鼓舞士气 班歌《义勇军进行曲

  据复旦中学校友杨柱回忆录显示,1944年春,战势吃紧。当时复旦中学迁至巴县农村。由何培生老师在大操场代表学校发出了动员令:“复旦中学全体师生,紧急行动起来,如果日寇打到重庆,则准备就地打游击……我们青年学生、中国童子军,当责无旁贷。顿时,全校沸腾起来了,同学们一面坚持上课,一面作好就地上山打游击的各项准备,比如,不仅要准备草鞋,而且要多准备盐巴等等。”而复旦中学高八班校友晏守仁回忆描述:“我们班内以《义勇军进行曲》为班歌,班内活动,均先唱《义勇军进行曲》,以表对抗日决心。在1944年12月就我班有两个同学参军抗日。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