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太平门门洞封闭数十年重见天日 城墙或为明朝所筑

27.05.2015  10:52

  修复中的太平门 记者 邹飞 摄

  涂山窑遗址 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供图 ▲

  足迹特写 中国地质大学供图

  古代重庆人从水码头上岸之后,哪条路能最快抵达当时繁华的白象街、四方街,答案是太平门。

  2013年,一次施工中无意间发现了消失数十年的太平门。去年底至今,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太平门进行了长达半年左右的发掘。目前,封闭数十年的门洞已经“重见天日”,最高处5.7米,最宽处4.55米。

  城门中间还有“

  用来防御敌人

  昨日下午,记者跟随重庆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的“重庆考古发现”活动来到太平门考古现场。在渝中区四方街,太平门遗址发掘现场被围栏拦住。进入围栏后,踏着城门上的石板路一路向下,太平门门洞便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门洞内外侧高度、宽度也并不相同。据介绍,门洞最宽处4.55米,最高处5.7米。从门洞中间的墙体上还可看见5个洞。

  在重庆目前保存下来的城门门洞中,太平门的门洞算是比较大的,东水门的门洞宽3.2米,通远门的门洞也只有3.2米宽。

  “这些洞是当时用来插横木的,曾经这里有一扇门,横木是用来闩门的。”现场考古工作人员孙治刚介绍,这扇门的功能是防御敌人。

  穿过门洞进入城内,左边一条青石板路已经被清理出来。孙治刚介绍,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可前往人和门。其右侧本来也有一条路,可以通往四方街和白象街,不过这条路已经淹没在城市建设的大流中,如今这里只能看到高高的石梯。

  残留城墙

  或为明朝所筑

  孙治刚说,太平门经历过三次大的修建,目前露出来的城墙和城门应该是明朝初期重庆卫指挥使戴鼎所筑,而清朝、民国时期都有过修补。

  “我们也在城墙下发现了一些红色夯土,怀疑是宋代留下的。”他说,城墙最下端的条石有宋代特征,应该是戴鼎当时选择在宋代的基址上重新筑城。

  孙治刚介绍,如今所看到的门洞,是太平门的内城门,其实太平门外还有一座瓮城,抵御敌人瓮城门则是首当其冲。

  “不过,瓮城门已经彻底被损坏了,残存的瓮城方的你墙还有南城墙约50米、东城墙约20米。”孙治刚将记者带到发掘现场外一座居民楼旁边,指着石梯下的堡坎说,这就是瓮城墙。

  据介绍,目前太平门城墙遗址的发掘面积为800平方米,主要发掘的是内城门及城墙,瓮城城墙则不在发掘范围之内。

  民国初期

  门洞里曾经住过人

  在太平门最初被发现时,门洞被堵上了大大小小的石块。作为人们通行所用的门洞,为何会被堵上?孙治刚介绍,门洞被堵应该追溯到民国时期潘文华当重庆市长期间。根据文献记载,当时潘文华为了城内扩容,堵上了太平门。

  “门洞里曾经还有人居住,发掘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民国时期常用的陶质排水管。”孙治刚说,当时瓮城内1000平方米范围内有人居住,估计人们是把门洞当作储藏室之类来用了。

  相关

  九龙坡发现南宋涂山窑遗址

  记者 刘翰书 通讯员 张玉兰

   日前,考古专家认定,今年4月在九龙坡区走马古镇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时,清理出的一座古代窑址,确认属于南宋时期的涂山窑遗址。这对进一步探究重庆涂山窑的地域分布、窑炉形制、产品特征等具有重大意义。

  4月12日,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接走马镇报告称,该镇慈云村金银山公墓施工现场发现大量瓷器残片,可能为一处古遗址。九龙坡区文管所工作人员赶赴现场踏勘后,初步判定为一处宋代瓷窑遗址。4月14日,市文物局委派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前往现场踏勘,并确定该遗址为南宋时期涂山窑系窑址。

  文物部门介绍,该遗址规模约一千平方米,经过发掘,最终发掘出一座保存较好的窑址,出土可复原器物300余件及大量瓷器标本。

  “前方就是一条排水沟和操作间,这个操作间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烧火炕’,主要是窑工往火膛加燃料的地方,后面是窑炉,由窑门、火膛、窑床和烟囱组成,整个窑炉呈马蹄形,为典型的马蹄形馒头窑。”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队员孙治刚表示,相对而言,这个遗址不仅有窑炉,还保存有操作间、排水沟和堆煤坑等附属遗迹,这对复原涂山窑系窑址的平面布局结构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从地域上拓展了重庆涂山窑的分布范围。

  孙治刚还介绍,现在发现的这个窑炉,从出土的产品特征来看,主要是南宋时期的器物,距今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而且该遗址周围还分布有大量明、清时期的窑址,表明最迟从南宋时期开始此处已成为一处重要的窑场,延续时间较长。

  为有效保护该遗址,目前文物部门对已发掘的瓷窑采取了回填保护。

  中外古生物学者撰文称:

  綦江现世界最大白垩纪水鸟足迹

  记者 杜瑜

  近日,中外古生物学者在知名学术刊物《公共科学图书馆》上撰文称,他们在綦江区三角镇红岩坪村莲花保寨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白垩纪水鸟足迹,这些距今约一亿年的鸟足迹对研究早期鸟类的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鉴定出的这批大型水鸟足迹约180个,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张建平教授、博士生邢立达等多位专家学者共同研究。“这批足迹最初发现于2007年,当时被命名为敏捷舞足迹,被认为是小型兽脚类恐龙的足迹。”邢立达说。

  小型兽脚类足迹与鸟足迹的尺寸相似,形态相近,而且时间重叠,那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邢立达表示,他们主要是通过几何形态测量法以及大量的数据来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并得到了良好的结果。

  研究表明,相对于体型而言,这批足迹的单步极短,而小型兽脚类恐龙往往有着更大的单步;其次,这批足迹的行迹稍微向内旋转,看上去就像“内八字”,兽脚类足迹通常是直线的;最后,这批足迹的趾间角很宽,而大多数的兽脚类足迹的趾间角都很狭窄。“这些特征最终让这批足迹归入了鸟类足迹范畴。”邢立达说,这批足迹平均长10.3厘米,最长的为17厘米,根据进一步科考研究,它们应该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的白垩纪水鸟足迹。

  邢立达介绍,目前,在中国的下白垩统地层还没发现过大型的水鸟骨骼化石,这批足迹对科考这一类古生物的信息无疑起到了很好的弥补作用。加之这批足迹的造迹者体型与现在的中大型鹤类高度相似,这也表明这类大型水鸟在早白垩纪时期就有着横跨中国和加拿大的全球性分布。

记者 刘晓娜 付勖

  实习生 程世兴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