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奉节:帮扶贫困残疾人“量体裁衣”
近年来,奉节县针对贫困残疾人群体在增收、护理、教育等多方面需求,探索出一条有效帮扶路。
全县现有建档立卡残疾贫困户6147人,其中已脱贫4556人,占比74.1%。
从现实情况和生存状况来看,残疾人贫困户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劳动就业能力较弱,更需精准施策帮扶。
“激发个体”拥有“一技之长”
奉节县针对贫困户个体残疾不同,“量体裁衣”定制精准帮扶措施。
对肢体残疾贫困群众,帮扶干部“选项”较多:鼓励发展养殖业、引导从事缝纫、编织等工种,或前往手工企业打工挣钱。
康坪乡松林村贫困残疾人黄中银就靠一只“单”手脱贫致富。
2006年,黄中银在浙江务工时因意外致右手残疾,成为三级肢体残疾人。他常称自己是“废人”,长吁短叹,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得知后,多次上门疏导和宣讲各项残疾人政策。
黄中银开始坚定信心,大胆“尝试”——养鹅。这可是许多村民不敢“涉足”之地,毕竟习惯养殖猪牛羊。
2015年,投资8万元办起养鹅养殖场,当年出栏3000只,纯利润4万余元。2016年继续扩大规模,纯利润达到10万元,顺利脱贫。2017年,牵头成立油橄榄合作社。
勤动脑勤动手,先行一步跨入致富行列。黄中银还有更高目标,带动3户贫困户养鹅并让他们如期脱贫。
对大多失能人员,集中供养中心结合实际组织刺绣、绘画等各类培训,使他们最大限度拥有一技之长。
“来这里不久就开始学这门手艺。”康乐镇阳北村贾开成两年前因截肢伤残来到永乐集中供养中心,一边忙着粘贴钻石绣一边说。
他这幅《天鹅城堡》总共需要39种颜色,粘贴近10天就可以完成。
贾开诚挂着自信:“听说中心正在筹备开网店,我这些东西就好卖哒!”
也有残疾人在家中不甘寂寞,身残志坚,成为劳模。
鱼复街道新竹社区居民石胜兰,现年33岁,12岁时因意外致脊髓损伤,导致终身截瘫,只能依靠轮椅生活。在种种机缘巧合下,她开始拜师学习蜀绣技艺,这一绣就是12年,完成大小70余幅作品,被誉为奉节县“夔绣娘”,荣获2018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集中托管”解决“后顾之忧”
对重度残疾户群众,诸如脑瘫、瘫痪,奉节县开启农村失能人员集中供养模式。
新民镇长棚村余国蓉在30岁前就成为肢体一级残疾人。2004年,突患结核性脑膜炎,身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2011年,一场感冒导致病情迅速恶化,腰部以下失去知觉。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不仅花光所有积蓄,还欠下一大堆外债。一份守护,父母无法外出务工,也没时间打理农活,甚至300多株脐橙都渐渐变成“野生植物”,不得不交给邻居经营。
“我住在这,专人照顾,家里也不用承担费用,真好耶!”余国蓉脸上挂着笑容。
父母“终于”腾出精力,收回果园。
母亲黄方兰笑呵呵地说道:“2017年收获脐橙8000公斤,收入近3万元。另外通过2万元无息扶贫金融贷款,新栽200株脐橙苗,长势还蛮好,再过两年就可以挂果哒,我们家对脱贫致富很有信心。”
“集中供养1名失能人员,至少可以释放1名劳动力,按人均每月劳务收入3000元保守估算,一年可增收3万多元。”奉节县民政局局长杨晓环介绍: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县投资2600万元建成永乐、吐祥、草堂三个养护中心,累计供养失能人员530人,释放失能人员家庭800多名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在家中发展种养殖业,年增收2400余万元,“小投入”换取“大效益”。
“送教上门”托起“应学尽学”
2018年10月29日9时,公平镇鼓锣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邓相兵在周一例会时轻轻“拍桌”:“从今天起,我们工作队轮流为马家保送教上门。”这个工作队有此“底气”。
马家保13岁,智力四级。当地教育部门为其“送教上门”,毕竟一周只有一次。
随后,奉节中学教师、驻鼓锣村工作队员裴昌辉进行“岗前培训”,要求“任课老师”:一要有爱心;二要有耐心;三要有恒心。
周一至周五,马家保都有义务家庭补课老师,不在学校胜似学校,这让父亲特别高兴,他能够放心地就近务工。
龙桥土家族乡刘燚杰也是13岁,脑瘫残疾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还有一位14岁女孩曾小芳,由于类风湿疾病导致全身瘫痪,关节病变严重变形,同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这两个孩子性格都比较“孤僻”。
奉节县龙桥土家族乡中心小学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定期送教上门,教其绘画、吹琴,刘燚杰和曾小芳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为切实保障每一位残疾孩子都能上学,除城区奉节特殊教育学校外,2018年秋季在农村增设两所分校,包括北岸秋田分学和南岸长凼分校。
奉节县通过“量体裁衣”个性化帮扶服务,建立贫困残疾人数据库,进一步加大资金、项目投入,“靶向”实施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康复救助等各项措施,实现“残疾群众脱贫奔小康一个也不落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