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安居古城:千年安居 古城不老

02.02.2017  04:38

  新华社重庆1月31日电(记者黎华玲)距离重庆主城区一小时车程外,有一座安居古城,是重庆市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城镇。春节期间,穿行于古城小巷之间,人们可以尽情享受传统的舞龙、焰火表演,甚至观摩到扎龙技艺传承人的独门绝学。

  便利的水上交通带来发达的商贸。过去,这里是川东、渝西的著名货物集散地。因为百业兴旺,经济文化空前发展,盐帮、酒帮、藻扎帮、屠宰帮等行会林立,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贸重地。

  20世纪70年代前,安居城中尚且商肆鳞集,之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安居的水上交通逐渐荒废,商贸随之萧条下来。

  近几年,安居古城得以拂去岁月的尘埃,出现在世人面前,但其清丽肃静的布衣荆钗仍未染上当代文明的喧嚣。

  至今,古城内有重庆市、区级文物古迹197处,城墙院落、宗祠行会、宫庙建筑群雄林立。在古城里,人们可以触摸1000多年的时光记忆。

  城门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设八门,让整座古城充满立体感。累了,就在城门下倚靠休憩,饿了就点一份当地名小吃翰林酥,再配上一碗鸡丝豆腐脑,喝几口盖碗茶,古城历史就这样流淌在唇齿之间。

  安居古城研究会秘书长肖刚说,安居古城是一个文物宝库,堆砌着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遗存,无数宫、庙、寺在安居兴建,构成了“九宫十八庙”的奇观。小小的傍河小镇曾经繁华旖旎,灯光浆影霓裳云衣,直到现在仍可以看到那斑驳厚重的旧居古巷。

  走进王翰林院,这种感觉愈加清晰。王翰林院始建于明代,原名天宫邸,是安居古城明清望族王氏故宅。坐落于化龙山前,有诗赞曰:“化龙山在后,身前双玉环。千人齐拱手,万盏明灯来。

  肖刚是土生土长的安居人,令他自豪的是安居古城的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其中以王氏家族最为典型。该家族在明朝就有王俭、王亿、王宾三进士及王寅、王宸、王寄、王吉士4位举人。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又出了“一门三进士,父子两翰林”,即著名的王怒、王汝嘉两位父子翰林。翰林院为三进院落,清代增修的前门牌楼已经损毁,现存部分中堂和后院。

  庭院中,一株穿檐而上的百年老树见证着这段辉煌的历史,曾经的辉煌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去,而是激励着小镇上的子弟一代代发愤图强。从这里走出过进士、秀才,也走出了博士、硕士,他们是小镇的骄傲,也是凝聚成小镇浓浓文化的情愫。

  40多岁的吴林不愿意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他说自己身上流淌着热滚滚的乡土情结。“我以前去过广东、浙江打工,可是每到夜深我就思念家乡,就连青石板上的青苔我也想念。现在,我再也不愿意离开。”2014年,吴林用打工攒下的钱,将自家三层楼高的老宅翻修一新,改造成了江景客栈。他希望凡是到古城游玩的人都能住一晚,真切感受到安居古城的风貌。

  如果晚上待在古城,还可以见到安居舞龙和焰火表演。

  每逢佳节,中国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可少有人知道扎龙技艺传自安居。肖刚介绍,安居舞龙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到了唐宋时期,安居的舞龙渐成规模,专门制作舞龙的作坊孕育而生。

  明清时期,安居舞龙更是达到了鼎盛,直至繁盛当今。最早的龙是草龙,由于当时盛行养蚕,人们习惯把蚕结茧之后剩下的稻草做成草龙当做玩具供小孩玩耍,便有了舞龙的最早雏形。

  为了把扎龙技艺传下去,56岁的手艺人李德瑜决心留下。

  他师从重庆三大扎龙艺人之一的傅全泰,至今已有20多年扎龙经验。李德瑜说,如今像扎龙这样的很多老手艺挣不了钱,也没人愿意学,整个重庆市铜梁区会全套扎龙技艺的人仅剩下三四位。

  “这门手艺也是安居古城的记忆,人们路过我的展厅,或多或少能了解一些舞龙历史,我也算是为家乡做了点贡献。”李德瑜说。

  春节前,他接到了几个制作舞龙的订单。这让他整个节日期间都很高兴。

  漫步在古城,人们不难发现,以城墙为界,传统老街自然分成了三段,至今还保存有1000余米。城墙城门耸立,老街起伏蜿蜒,两边民居依山而建,层次分明,轮廓清晰。巴渝古镇特有的刚毅,与水乡的柔美相得益彰,造就了安居独一无二的水墨山水。

  走过曾经的码头,看过百年的影壁,品过华丽肃穆的大宅,聆听风吹过的脚步,白灿灿的日头照耀下的安居古城,恍然如有隔世的错觉。现代人为了抛却烦恼,总喜欢留恋于千年古迹之地,大概是期冀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品味人生宠辱一念,大抵源自于安居古城吧。“安居,安心诗意地栖居在此,人生无憾!”肖刚说。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