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重庆对口支援西藏昌都工作回眸

01.09.2016  14:36

  重庆援藏医疗队为昌都儿童免费进行先心病筛查。(资料图片)

  2016年7月12日,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干部启程奔赴雪域高原,开始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自1994年中央明确“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后,我市从1995年起开始承担对素有“藏东明珠”之称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及其所辖类乌齐县、芒康县的对口支援任务,并于今年起增加对口支援察雅县。

  时光荏苒21年,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选派各类援藏干部900余人次,累计援助昌都市资金(物资)超过14亿元。“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援助力度大增,援助昌都市资金(物资)11亿多元,达到前15年总和的3.6倍,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改善。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加大支援西藏的力度,我市进一步深刻认识援藏任务的重大意义,倾情支援昌都建设。跨越巍巍天路,巴山渝水与雪域高原之间架起了深厚的情谊之桥,两地干部群众携手逐梦高原,共绘美好画卷。

  树立科学援藏理念

  全力支援昌都建设

  今年8月17日,为期7天的西藏昌都市第二届三江茶马文化艺术节拉开帷幕。艺术节期间,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琳琅满目的商品展销,既展示了昌都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展示了当地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前景。现场共签约项目34个,签约资金127亿元,涉及农牧业、天然饮用水、旅游、石材开发、城市基础建设、物流等行业。我市荣昌区政府与昌都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农畜牧业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这次茶马文化艺术节的“推手”之一,就是我市第八批援藏干部工作队。第八批援藏干部工作队领队黎勇告诉记者,按照中央和市委的部署,援藏干部工作队积极树立科学援藏理念,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给昌都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就是一次积极尝试。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从有利于昌都繁荣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边疆稳定,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促进交流交融的前提出发,确定了以精准脱贫为重点,大力实施人才和产业援藏两项工程,优化援藏项目,完善援藏机制的思路和目标,不断推动援藏工作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昌都所需,突出补齐精准扶贫、教育、医疗卫生、新农村建设等民生领域短板,科学编制了“十三五”时期对口支援昌都规划,保证了援藏工作的延续性和可持续性。“十三五”期间,我市援藏财政资金年递增比例由8%增加为16%。

  与此同时,来自全市各界的援藏力量也源源不断——

  每到昌都青稞收获时节,重庆市农技推广总站就会派出专家组赴昌都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援藏工作;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爱助童心”医疗队定期赴昌都开展义诊,并赴类乌齐、丁青两县,为先心病患儿免费提供手术治疗;

  援藏干部发起募集400万元设立了“渝援阳光书屋”,还组织资金500万元建设儿童福利院;

  市教委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到藏区中小学支教,今年又选派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开展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为昌都市长远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

  为昌都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距城区33公里的昌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8.08平方公里,却集聚了特色产品加工、风能、生物制药、物流运输和光伏等现代化产业,注册落户企业超过150家,注册资金30余亿元,已逐步成为西藏自治区东部的“产业龙头”。

  时间回溯到2013年,这里还是一片穷乡僻壤,除了稀稀落落的村庄农户,到处都是荒芜的景象。

  2013年8月,我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北部新区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江华被任命为昌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彼时整个开发区只有10来名工作人员,办公地点是在城区租赁的4间办公室。园区内只有不到20家注册企业,且规模偏小。

  面对开发区“一穷二白”的现状,江华找到原工作单位重庆北部新区管委会,争取到对口援助的7500万元资金,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燃眉之急。随后,江华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力主将办公室搬到园区内,和同事们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一手一脚搭建起现代化园区的雏形。

  这以后,江华和同事们又到部分省市举办多场招商推介会,积极接待来考察项目的企业,并协助对方到昌都当地国土、税务、财政等部门进行相关咨询,办理落户优惠政策补贴等。

  在江华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昌都市经开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毛之地”到“投资热土”的跨越,也为昌都留下了“搬不走”的产业财富。

  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相结合,建立援藏资金年递增机制,计划内有力度、计划外有安排的援藏工作机制,干部人才培养机制,教育和社会事业共同发展机制,援藏扶贫帮扶机制,输血型与造血性援助相结合等一整套援藏工作机制。实现了从单一援藏到系统援藏,从零散援藏到全面援藏,从短期援藏到长期援藏的转变。据统计,我市着眼于从“输血”援建转向“造血”援建,三年来先后协调到位项目资金7.99亿元,其中计划内资金2.1亿元,计划外资金5.89亿元。助推重庆—昌都直航航线开通,推动昌都高原矿泉水、芒康葡萄酒、八宿荞麦等特色产品进入内地市场;打造茶马古道旅游、发展高原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为昌都经济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用无私奉献书写无悔人生

  给藏区群众带来更多福祉

  行程近20万公里,走遍昌都市11个区县138个乡镇,深入近2000户农牧民家中走访调研——这是我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工作队领队、昌都市委副书记姚红3年的工作足迹。

  姚红和许多援藏干部都秉承“先做昌都人,再干昌都事,做好昌都人,干好昌都事”的工作理念,把藏区当作故乡,把西藏人民视为亲人。视西藏的发展稳定为己任,更是每一名援藏干部的信念——

  去年6月,时任昌都市民政局副局长的曾伟下乡调研时腿部被野狗咬伤,辗转几家医院才注射到狂犬病疫苗。但一周后他又拖着瘸腿出现在重庆市儿童救助基金会,为昌都市残疾儿童落实安装假肢事宜。

  重庆市援藏专技人才,曾任昌都藏医院医技科主任助理的毕朝虎放弃休息时间,先后为数千名藏胞作CT检查,防治脑梗塞、脑出血等高原易发病。

  而每个援藏干部奔波的身影后面,都有着“一人援藏、全家援藏,三年援藏、终身援藏”的动人故事。

  曾任昌都市委副秘书长的王永胜老家在河北,妻子老家在云南。自他援藏以后,妻子工作繁忙无暇照顾9岁的女儿,丈母娘特地赶到重庆“增援”。每当女儿问他为什么不在自己身边非要去昌都时,王永胜往往无法回答。他只能默默对自己说,未来女儿一定会理解爸爸的选择,懂得只有努力奋斗、无私奉献的人生才会无悔。

  曾任芒康县副县长的钟攀当初决定报名援藏时,妻子正身怀六甲。善解人意的妻子说:“这是你多年的梦想,我支持你。”一席话说得钟攀鼻子泛酸。2013年8月上旬,正当钟攀为抗震救灾忙得不可开交时,家里通知他妻子即将生产!钟攀坚持把工作安排好,才于8月25日赶到重庆,第二天一早孩子便出生了。妻子给孩子起了一个颇有纪念意义的名字——钟援芒。

  无私奉献让我市援藏干部赢得了各方一致好评——三年来共有党政干部46人次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并获嘉奖,专技干部40人次年度考核被评为本单位优秀工作人员,2名援藏干部获得省部级表彰,4名援藏干部记三等功。

  今年8月29日,在昌都召开的重庆市对口支援昌都工作座谈会上,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昌都市委书记罗布顿珠深情地说,重庆20多年援藏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和近5年援藏工作的开创性实践,是昌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的5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改善最快的5年,是干部结构优化最好的5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5年。“重庆对昌都的援助从来是慷慨无私而没有斤斤计较,好比雪域高原的格桑花那样鲜艳无比,好比珠穆朗玛峰那样圣洁无比。

  据悉,重庆市党政代表团刚刚结束了赴西藏昌都援助工作的考察,对进一步做好我市对口援藏工作作出了部署。

  这是重庆援藏工作的历史新起点,标志着援藏工作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