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巴南“老码头”新生 路在何方?

30.08.2016  12:02
【摘要】 “年轻人愿意留下的地方,肯定是好地方!”彭文苏72岁的外婆说,过去,镇上过完年就只剩老年人和孩子,青壮年都出去打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回到丰盛,开店、做生意,镇上的人气越来越旺。

  站在古碉楼看巴南区丰盛镇。本版图片均由记者谢智强摄  

  巴南区木洞镇,老街区上的老建筑。

 

  巴南区丰盛镇,游客走在街区上。

  “苏苏,今天没去买菜?

  7月16日清早,家住巴南区丰盛镇半边街的彭文苏像往常一样打开家门,邻居和她打起了招呼。

  “今天不忙买,我们店里的厨师要出去‘进修’了。”彭文苏笑着回答。

  彭文苏今年22岁,是丰盛镇上最年轻的“老板”。去年10月,她和男友、同学一起在半边街的家里开起了一家名叫“旧街角”的餐馆,生意颇为兴隆。趁着淡季,她决定让当厨师的男友去学几个新菜。

  20出头的年轻人,不去大城市当白领,却在老家开餐馆,彭文苏的选择无疑有些特别。而在她看来,道理很简单:“丰盛的游客多,开餐馆不比上班差!

  像彭文苏这样的年轻人,在丰盛镇上还有几位。他们“返乡”创业,也让镇上的人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年轻人愿意留下的地方,肯定是好地方!”彭文苏72岁的外婆说,过去,镇上过完年就只剩老年人和孩子,青壮年都出去打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回到丰盛,开店、做生意,镇上的人气越来越旺。

  这一切让人感到,这个始于宋代,被称为古代巴县“旱码头”之首的古镇,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样的传统风貌街区,在巴南区还有一处,就是昔日作为长江水码头繁盛一时的木洞镇。与热闹起来的丰盛相比,现在的木洞显得有些寂寞。应该如何保护和利用传统风貌,给街区带来更多生机?这是摆在它面前的一大课题。

  丰盛“回春

  事实上,直到去年2月8日丰盛古镇开街之前,彭文苏都没想过,会有这么多游客到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来游玩。

  在她的记忆中,以前的丰盛很安静,老房子很多,几条老街上的居民都彼此熟悉。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镇上有几座石头碉楼。听老人们说,那是以前用来防土匪的。

  去年,丰盛古镇开街时正逢彭文苏放寒假,她和男友一起回到丰盛,被汹涌的人流吓了一跳——“我们在街上逛了一天,因为没啥吃饭的地方,最后只有回家自己弄饭吃。

  当时还在重庆电讯职业学院读大三的彭文苏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能开家餐馆,生意肯定很红火!

  事实证明,彭文苏的想法是正确的。去年10月1日,她的餐馆开业,由于赶上了游客潮,每天的营业毛利可达2500元,比她实习时一个月的月薪还高。

  彭文苏认为,生意好,也与“旧街角”餐馆的外表有关。“这样的老房子,城里看不见,游客来了都喜欢进来坐。

  “旧街角”餐馆是一楼一底的木结构民居,已有上百年历史。木门板、木屋檐,都给人一种熟悉而亲切的感觉——这样的小楼,正是典型的明清传统巴渝建筑。

  类似的传统建筑,在丰盛镇上有400多处。它们多分别连片,形成了丰盛历史文化名镇核心保护区的江西街、半边街等8条传统街巷,最终拼出一个“”字型空间。

  “这反映了传统巴渝场镇的空间演变历程和传统民居营造模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文物专家王川平告诉记者,丰盛始于宋代,兴于清代,地处巴南、南川、涪陵的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地”之称,是清代重庆通往湘黔地区的陆路交通驿站,号称“旱码头”,因而形成了极富巴渝特色的地方文化。

  如今,走在丰盛古镇的核心地区十字街上,人们能看到铁匠打菜刀,能闻到酿酒、酿制榨菜酱油的香味,还能看到熏制豆腐干、制秤等传统手工艺,巴渝古商业文化气息十分浓郁。

  这无疑是游客青睐丰盛的原因——在这里,能够寻回老重庆的记忆。

  “有‘老东西’,才有老记忆。”丰盛镇党委书记石国全介绍,2005年,市政府批准《丰盛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规划明确规定“保护古镇整体山水环境和城镇空间格局,加强整体化的城镇空间环境设计,延续古镇原有生活环境风格”。

  2008年,丰盛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1年起,巴南区政府开始整修丰盛老建筑立面,但规划所确立的原则始终没有改变,这让丰盛留住了“”。

  丰盛的改变,并不完全靠政府“单打独斗”,社会力量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011年3月,重庆名都丰盛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名都公司”)成立,这是一家专为投资运营丰盛古镇而成立的公司。借助该公司的专业运营,丰盛古镇的前期建设得以顺利铺开,禹王宫等历史建筑得到了保护与利用。后期,该公司还将在巴南区和丰盛镇两级政府的指导下,以商招商,引进手工艺、小吃、古玩等商家,让古镇的商业业态更加丰富而统一。

  “现在,我们这些老人挎个篮子上街卖新鲜蔬菜,旺季每天都能挣一两百元。”彭文苏的外婆很笃定,外孙女的餐馆生意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