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0255号提案的复函

02.03.2016  19:27

渝农复〔2016〕3号

 

 

徐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百亿级渝茶产业的建议》(第0255号提案)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科委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优化区域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问题

市政府于2009年启动了重庆茶叶振兴计划,后来结合全市特色效益农业布局,划分出渝西特早名优茶区、渝东北高山生态茶区和渝东南特色效益茶区。2015年6月,刘强副市长召开了全市茶产业发展专题会。会后,结合我市地理生态、五大功能区布局及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市政府会议纪要确定了在已形成的渝西、渝东南、渝东北三大优势茶产业带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突出优势和特色,重点抓好“352”布局,即永川、秀山、南川3个综合示范区,荣昌、万州、巴南、江津、酉阳5个重点区县,主城2个渝茶文化创意体验中心。 以永川为核心,江津、荣昌为重点 ,大力发展早市针形名优绿茶。到2020年,改造茶园7万亩、新建茶园16万亩,茶园面积达30万亩,无性系良种达80%以上,茶叶产量3万吨,名优茶比率达50%以上,实现茶叶综合产值30亿元。 以秀山、南川为核心,酉阳、巴南为重点, 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优质绿茶、红茶和黑茶,重点发展南川大树茶。到2020年,改造茶园15万亩、新建茶园12万亩,茶园面积达45万亩,无性系良种达80%以上,茶叶产量4.5万吨,实现茶叶综合产值45亿元。 以万州为重点, 辐射带动城口、涪陵、开县、云阳、巫溪等区县,大力开发无公害、生态有机绿茶、红茶。到2020年,改造茶园8万亩、新建茶园7万亩,茶园面积达25万亩,无性系良种达80%以上,茶叶产量2.5万吨,实现茶叶综合产值25亿元。

二、关于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市政府要求农口系统每年1个亿连续5年支持茶产业发展。2016年市级特色效益农业切块资金专门增加了2100万元茶叶资金,下达到“352”重点区县。2016年起,我市将陆续整合商委、水利、移民、扶贫、农综、供销等市级部门有关资金支持茶产业链建设。我委还将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茶叶企业的信贷、担保等支持力度,税务部门对茶企按国家规定给予税收减免等。

三、关于突出针形名优绿茶特色,引导多茶类协同发展的问题

我市针形名优绿茶非常有发展潜力,“永川秀芽”、“巴南银针”等重庆绿茶品牌已经深入人心,在整个大重庆范围甚至周边市场,这些品牌的销售不受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保持较好的市场购买力。我委将主抓巴渝特早、南江1号、福鼎大白茶、蜀永1号、碧香早、乌牛早等品种,大力发展早市针形名优绿茶,推动江津富硒茶、荣昌红碎茶的发展,打造全国针形名茶主产区、红碎茶出口重要基地;我委还将抓好早白尖5号、蜀永2号、金观音、黄金茶等品种,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优质绿茶、红茶和黑茶,重点发展南川大树茶,建成一批茶叶专业镇,形成加工集群,配置茶青、茶机、茶包装、茶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到2020年,培育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茶企20家,其中超10亿元茶企1家,推动1家渝茶企业上市,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3个。

四、关于提高四化水平,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是抓好茶树良种繁育与标准生态茶园基地建设与现代化精深加工建设。

(一)良繁基地建设。一是改扩建茶树种质资源圃。 完善、扩建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南川大茶树、武陵山区、三峡库区等地方特色茶树种质资源,挖掘创新或提纯选育地方品种。 二是建立区域性示范园。 在3个综合示范区分别建立品种示范园,开展不同区域、不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茶树品种区域性试验,筛选适宜各地种植的茶树新品种。 三是建立现代化良繁基地。 在扩建和完善现有3个茶树良繁基地基础上,新建渝西、渝东南2个茶树良繁基地,构建三级良繁体系,引进工厂化育苗技术,提高茶树良种供给能力,满足用种需求。

(二)标准化生态茶园基地建设 。一是 改造提升低质低效茶园。 以低质低效茶园为改造对象,通过改园、改土、改树、改种等综合改良措施,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调优品种结构,提升茶园生产能力。 二是 新建标准化生态茶园。 以海拔在400-1000m、坡度在25°以下的中低区域为主,合理搭配茶树良种和生态树种,结合生态旅游与示范园区,以新型茶农和家庭农场为主体,规模发展良种茶园,推广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建立质量标准和安全可追溯体系。

(三) 茶叶传统加工升级改造。 以清洁化、连续化、标准化为发展方向,提升改造茶叶初制、精制加工技术及装备,推进茶叶现代加工进程。 一是改造厂房设施设备。 分别建立绿茶、红茶、黑茶初制、精制、包装的连续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加工、包装连续化、标准化。 二是引进现代加工技术。 以针形名优绿茶为主,重点引进连续自动化加工关键工艺、品质设计与智能化拼配等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升茶叶质量标准水平。优化现有红茶加工技术,实施红碎茶加工清洁化改造和提档升级,恢复提升重庆沱茶加工技术。 三是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做好茶叶安全生产溯源体系建设工作,加强自身对污染物和农药残留自检等方面能力建设,实现企业自检自控,提高茶企整体质量控制水平。

(四)茶叶深加工产品研发与产业化。一是研发深加工新产品。 支持茶食品(茶糕点、茶糖果、茶饮料等)、茶保健品(茶氨酸、茶多酚胶囊、含片以及日用品等)、茶药品(降糖药、抗癌药等)的技术研发,延伸茶产业链。 二是拓展茶叶生产加工链条。 支持食品、日化保健品、药品加工企业联合科研单位及高校,建立相应茶产品加工生产线,推进茶叶深加工产品市场化,提升茶叶综合效益。

五、关于建立新型生产组织模式,构建全茶叶产业链的问题

按照市政府确定的“十三五”全市茶叶产业发展百亿级总体目标,我们的总体思路就是全产业链性质的。它涵盖了种植规模、茶叶品质、机制体制、农村改革、组织模式、渝茶品牌、流通市场、资源利用、产业政策等等方面。

一是 做大茶产业优势县。 3-5年内把永川、秀山、南川建设成为集茶叶种植加工、科研职教、文化推广、市场旅游等于一体的“重庆现代茶产业综合示范区”,力争每个区基地面积做到15万亩以上,产量达1万吨以上,年综合产值上20亿元。 二是发展大基地小单元组织模式。 市场主体以龙头企业和职业茶农为主。 三是打造地域茶类品牌。 在继续做强绿茶基础上,重振沱茶、花茶、红茶、砖茶其它茶类的当年雄风。 四是培养涉茶人口。 我市将花大力气培育涉茶人口,形成产加销等全链条都有从业人员,通过从事与茶叶相关的工作谋生计或致富的局面。 五是加强茶文化建设。 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休闲观光生态茶园、历史民俗茶馆茶楼、茶博物馆、茶文化体验中心等,做优重庆茶叶经济的产业融合大文章。 六是建立农业技术体系。 解决茶叶产业的技术支撑问题。 七是创新茶叶投融资机制。 市级资金只对重点区县、重点乡镇及重点企业进行支持,不撒胡椒面。财政资金主要用于种苗补贴、茶园设施、公共品牌推广、茶叶流通、茶叶企业技改的贴息贴费及必要的技术支撑等,优先扶持能将重庆茶叶批量销往全国或国外的流通型茶叶企业。对大的茶叶企业推荐进入政府的产业引导基金项目;引导扶持重庆重点茶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茶企上市。

六、关于建设区域茶叶交易市场,促进产销衔接的问题

      我委将继续采取政府搭台、企业融合的模式,加快茶叶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形成内销外贸多渠道的市场格局。 一是 建立专业市场体系。 在茶叶重点区县,建立茶青、毛茶交易市场,促进茶农、茶企顺利联接。在3个综合示范区建立茶机、茶包装、茶产品综合交易市场,促进产品流通。在巩固市内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同时,着力引导企业进入各大商超设立专柜,深化与国内外名企合作,在国内大型茶叶批发市场建立批发店,在国际上沿东南西北分别推进绿茶、红茶、沱茶市场营销。 二是 拓展电子商务渠道。 支持建立线上重庆茶馆,拉动渝茶线上销售。鼓励企业在电商平台建立营销站,创建适宜电商的茶产品及其包装,突出渝茶文化特色,建设质量追溯体系,强化电商质量监管,创新网络营销方式,活跃网络营销氛围。

此复函已经市农委主任夏祖相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

2016年2月19日

 

(联系人:谢宇,联系电话:89133263,邮政编码:401121)

 

 

 

 

 

 

 

 

公开标志:主动公开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2月19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