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手语教师为为特教学生搭起“听”的桥梁

10.09.2015  08:49

    中新重庆网9月9日电(高吕艳杏)   在第3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重庆表彰了一批优秀教师,其中包括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市名师、重庆教书育人楷模共计178人。9日,记者走进重庆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倾听了邹晓玲和郑璇两位老师的优秀感人事迹。

    重庆大学邹晓玲:创建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网络课程平台为支撑

      不靠笔友、不靠英语角,重庆大学学生在网络课程平台上通过兴趣小组学英语。“学生在这里可以自由交流,随时用英语记录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所思所想。”平台搭建者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邹晓莹说。

      十多年来,邹晓玲不但本人一直坚持以网络课程平台为支撑,还带领她的教学团队,借助于网络课程平台将上述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的每一项任务和每一个活动中。

    “我认为学习的过程比成绩更重要,课堂上要多说,课堂下要多写,这样的英语学习才有效果。”邹晓莹的课堂不会对课文逐字逐句讲解,而是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平台自主学习,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用来答疑和课文主题讨论。

  在邹晓玲的课堂上,想要偷懒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在上课前,她会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行一次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形成学习小组,同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课堂上,不论成绩优劣,邹晓玲都要求学生发言,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是她最为看重的。

      据了解,重庆大学要求学生每学期在网络课程平台上至少用英文写作3000字,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5000字。“上学期有同学写了一万五千多字,比研究生论文还多。”曾辅助邹晓玲统计教学数据的2013级研究生谌婉莹说。  

      重庆师范大学郑璇: 为特教学生搭起听的桥梁  

      重庆师范大学有一堂特殊的大学语文课,上课前教室内的日光灯会频繁闪烁,上课时教室里听不到任何声音,这里的学生都是聋人。“我的学生们听不到,我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将我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聋人博士教师郑璇说。

   作为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聋人博士,34岁的郑璇大学一毕业就投身特教生涯,用淳朴师德教育感化每一位学生。对于特殊教育,她有自己的梦--创办中西部首家聋人与手语研究中心,研究手语,宣传手语,为“”和“”两个世界架起桥梁。

  郑璇是武汉人,2岁的时候,由于一次意外的医疗事故导致双耳失聪。经过三年多艰苦训练,她依靠助听器和读唇,学会了与正常人交流。6岁时,她终于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背着书包走进了普通小学。

依靠双眼“看课”和课外自主学习,郑璇最终成功考取武汉大学。2005年,她又考进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手语语言学,并于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聋人博士。毕业后,她来到西部重庆,投身西部唯一的聋人高等教育办学点--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系,从此开启了三尺讲台“唇耕手耘”的特教生涯。

      由于学生听不到上课铃声,郑璇每次上课前都会连续按教室日光灯的开关,示意学生上课了。如果需要叫某个学生,郑璇会通过大幅度挥手、拍桌子让他感觉到震动或是通过其他学生拍打示意他。

   为了把孩子们教好,郑璇常常备课到深夜,为一个手语动作、一个交流眼神、一个教学环节设计反复斟酌,精益求精;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一个简单的生词、一句教材里的定义,都得一再重复、举例讲解,往往要用手比划上几十遍、上百遍,不仅得熟悉他们的身心特点,掌握教学技巧,还需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耐心。

  就这样,一位聋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她回忆说,当第一次走上讲台,用娴熟的手语做自我介绍时,“一个个学生的眼睛都刷地一下亮起来了”。他们从这位聋人博士的身上,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

      从复旦博士生到北京残奥会火炬手,郑璇总是以自己的故事告诉学生,聋人也可以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作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郑璇也有自己的梦想,“我想创办一家聋人与手语研究中心,让更多的人了解聋人的语言和文化。

重庆27所院校进行高职单招 明年3月报名
    重庆日报讯 (记者李星婷)12月13日,重庆新闻网
酉阳民族小学与北京十九中成功牵手共推艺术教育
中新重庆网12月1日电(通讯员 冉永洪 许鹏)日前,重庆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