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扶贫专报第七十五期

15.12.2016  18:35

  

山东重庆:叠加措施  精准发力

  

扎实推进携手奔小康行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山东重庆围绕建立完善联系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等机制,按照结对立体化、投入多元化、协作深度化、管理制度化要求,探索推进携手奔小康行动新路径,实现了主体责任明确、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层层分解,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结对帮扶立体化,完善对接机制

   一是完善县县对接机制。 围绕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定位,明确需求、主动对接,加快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8月底,山东省14个市分别确定1个经济强县(市、区)与重庆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建立结对关系,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并迅速完成了工作对接。各县(市、区)充分发挥经济强县搞活经济、发展产业的优势,精准对接对口帮扶区县需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二是探索镇村对接机制。 针对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突出问题,与山东省协作地市县共同商定经济发展强镇实施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结对帮扶。重点从发展“一村一品”、农业技术培训、农产品品牌打造等方面入手,推动贫困村加快发展、如期脱贫。例如,东营市选择大王镇等3个镇与酉阳3个贫困村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烟台市筛选龙口市经济强镇东江镇与巫山县开展“镇村精准结对”;威海市选择荣成市俚岛镇以及下辖东高家村,分别与云阳县凤鸣镇以及下辖玉带村,开展“镇对镇”、“村对村”结对帮扶。

   三是健全部门对接机制。 全面落实山东省、重庆市“1+8”扶贫协作框架协议议定事项,探索建立部门扶贫协作长效机制。山东省教育、科技、人社、农业、商务、文化、卫计、旅游等8家部门,主动与重庆对应部门对接,9月份在重庆分别签署了部门协作框架协议,12月上旬召开部门对接推进会,达成了健全组织、定期对接,领导带动、政策驱动,突出重点、精准聚焦等6个方面的共识。各市也参照省市做法,组织市直有关部门与对口帮扶区县相关部门签署了帮扶协议,建立了对接机制,明确了目标任务,细化了协作措施。

   四是建立企业对接机制。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大项目收集、整理、包装、储备、推介等工作,鼓励重点骨干企业与贫困区县建立结对关系,开展结对帮扶,支持企业发挥各自优势,以市场为纽带,以产业协作为基础,在对口帮扶区县建设示范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今年以来,山东组织42家企业展览展销名优特产和高新科技产品210余种,签约经贸合作项目65个,资金额83.2亿元。促成济宁如意、临沂大地金银花等20多家批企业在重庆贫困区县投资兴业,解决了1100多名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二、政府援助多元化,加大资金支持

   一是加大省级财政投入 。2016年、2017年,山东省分别安排省级财政资金5000万元、1亿元,统筹用于重庆14个结对区县精准脱贫项目,重点支持实现脱贫任务相对繁重的区县。省财政厅及时调整年度财政预算,足额保障了扶贫协作省级财政资金。

   二是加大市级财政投入 。承担扶贫协作重庆任务的14市,以2015年政府援助资金为基数,2016年至2020年,每年按10%的增长率逐年递增。

   三是各县(市、区)积极投入。 各县(市、区)在中央没有明确援助资金任务的要求下,也都建立了稳定的资金增长机制,投入真金白银,真帮实扶。济南市历下区结对帮扶武隆县,5年计划帮扶资金1600万元,首批资金500万元已于今年9月拨付到位。龙口、滕州、寿光、荣成等县(市、区)分别结对帮扶重庆的贫困区县,以2016年安排帮扶资金200万元为基数,2017年至2020年每年增长10%。

  三、协作重点深度化,拓展帮扶领域

   一是产业带动携手共推。 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机遇,拓展对口帮扶、产业协作新空间。济南市支持武隆县天尺坪茶园项目,改造茶园2500亩、新种植1200亩,鲜茶年产量达30万斤,带动园内101户农户脱贫,户均增收2万元。潍坊市把农业产业化的先进经验移植到开州区,重点支持贫困村建设名特优新水果基地、高山生态蔬菜及大棚蔬菜基地,累计发展猕猴桃、蓝莓等优质水果6000多亩,形成了“以产业促脱贫、以增收为目标”的扶贫产业格局,帮助11000名农民脱贫增收。

   二是安居帮扶携手共建。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扶贫协作工作的首要任务,推动援助资金首先惠及贫困群众。“十二五”期间,接近70%的援助资金精准投向贫困村、贫困户,直接受益贫困群众18.89万人。今年又投入2590万元新建(改扩建)村组道路160多公里,继续帮助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程。济南市援助武隆县白马镇大泉村和茶山小镇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程,搬迁安置农户108户325人,其中贫困户46户150人。烟台市专门安排100万元,把深度贫困户搬迁补贴标准从每人2000元提高到了5000元,一举解决了200多名特困户的搬迁安置问题。

   三是劳务对接携手转移。 建立完善劳务协作和服务机制,加强与对口帮扶区县的就业信息对接。采取“订单式”培训方式,通过劳动力输出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近3000人次,帮助150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实现劳务收入2300多万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重庆市相关区县推荐初高中毕业未就业人员到山东省参加培训共1000名以上,实现贫困人口到山东省就业800余人。

   四是教育医疗携手共享。 积极实施教育、健康帮扶工程,援助学校(幼儿园)52所,卫生院48所。淄博市援助石柱县17个偏远乡镇的37个贫困村卫生室建设,有效解决了6.9万“偏、远、散、穷”行政村群众“看病难”问题。此外,积极推进中小学与当地中小学建立结对关系,开展教师双向挂职交流、远程教学互动。推进与对口帮扶区县医院结对,通过培训医生、远程诊疗等形式,帮助当地医院提高诊疗服务水平。

  四、携手攻坚制度化,提高扶贫效益

   一是建立联系推进制度 。建立健全两省市以及市县区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轮流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加强统筹指导、组织协调、督促考核,协同推进携手奔小康行动。两省市及相关结对市县成立了携手奔小康行动领导小组,山东派出了对口帮扶前方指挥机构和大企业负责同志,构建了省市结合、上下贯通、部门联动、密切配合的工作体系。12月上旬,两省市在重庆石柱县以协作促脱贫、携手奔小康为主题,联合举办了研讨培训班,为鲁渝两地携手奔小康行动树立了协作新理念,建立了协作新机制,明确了协作路线图,绘制了协作新蓝图。

   二是建立督查考核制度。 坚持把携手奔小康行动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研究出台了督查考核办法,明确每半年督查通报1次,发现问题严格督查问责;将携手奔小康行动纳入结对区县脱贫攻坚年度考核范围。建立完善财政援助资金管理办法,确保有限的财政援助资金用活、用好、用出效益。

   三是建立舆论引导制度。 构建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参与对口帮扶的有效工作网络和联系机制,有效嫁接扶贫济困社会资源和受援地受扶需求。鼓励支持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等各类组织,畅通信息,以商招商,促进当地群众增收。烟台市选拔10名优秀大学生志愿者赴巫山开展志愿服务。广泛发动企业、公民个人捐款捐物,实现爱心企业、爱心组织、爱心人士“手拉手”“点对点”的精准帮扶。济南园林开发建设集团连续5年捐赠资金资助武隆县50名贫困学生。德州市发改委连续组织“豌豆芽”助学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社会扶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