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扶贫专报第七期

01.02.2016  11:52

  目  录

  ▲忠县县委书记刘贵忠提出“五个确保”要求务实推进忠县脱贫攻坚

  ▲市委宣传部、市扶贫办组织人民日报等21家中央在渝和市属媒体总编台长到潼南看扶贫

  ▲市教委深化对口帮扶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武隆县“四个+”力推精准脱贫显现新成效

  ▲奉节县分类实施医疗救助解决因病致贫难题

  ▲梁平县创建长效机制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区县“一把手”谈扶贫】

  忠县县委书记刘贵忠提出“五个确保”要求务实推进忠县脱贫攻坚  一是实事求是,确保不做假。 脱贫工作中,必须坚持实事是原则,坚决防止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做数字游戏、“被脱贫”和“责任异化”。弄虚作假“打小算盘”一经发现,坚决严肃处理。 二是坚持标准,确保无“硬伤”。 对照贫困人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越线标准和“解八难”、“建八有”整村脱贫标准,再一次进行核实,确保今年脱贫户中无一户住危房、安全饮水不达标等“硬伤”发生。 三是因户施策,确保精准到户到人。 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务必个性化制订脱贫方案,用心用情用力搞好帮扶工作,坚决杜绝对贫困户情况不清、帮扶措施不准、工作不实等现象发生。 四是宣传教育,确保政策完全落地。 制订《到户扶贫政策宣传手册》,帮扶责任人、贫困户人手一册,进村入户有针对性进行政策宣传。相关行业部门及时清理兑现相关补助政策,锁定今年扶贫对象,确保扶贫到户政策完全落地,应享尽享。 五是档案整理,确保资料完备。 必须高度重视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无论整村脱贫村、还是脱贫户档案资料必须齐备完整,归档成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坚决杜绝出现缺、漏、散、假、乱等现象。

  

 

  【简      讯】

  

市委宣传部、市扶贫办组织人民日报等21家中央在渝和市属媒体总编台长到潼南看扶贫  解读我市“1﹢1﹢13”扶贫攻坚政策体系,报道潼南区和市级有关部门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制定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和扶贫脱贫典型,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APP等新媒体平台前期造势发布200余条次,报纸、电视、网络等刊载专题专版16个,刊播新闻40余条次,推动形成矢志扶贫、实干脱贫的舆论氛围。

  

 

  【部门声音】

  

市教委深化对口帮扶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一是统筹资金管理解决“硬件”难题。 从2016年起,在“全面改薄”项目资金分配时向城口县倾斜,保障每年不低于3300万元,在实施农村初中校舍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帮助城口县改善义务教育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逐步解决城口县中小学校地校舍不足及教学设备设施差缺问题。 二是开展结对帮扶促进均衡发展。 重庆市实验中学、巴南实验中学等学校分别对口帮扶城口县城口中学、棉纱初级中学等12所中小学校,通过互派教师的方式,在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及改革方面进行交流,帮扶城口县中小学校提高办学质量。重庆立信职业教育中心对口帮扶城口县职业教育中心,通过挂职指导的方式,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精品课程和校本教材,切实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提升师资力量推进内涵建设。 加大对城口县域内优秀教师支教的名额分配和经费补助支持,每年安排12万元,从主城区优质中小学校选派6名优秀教师到城口县支教,且每位教师支教时间不少于1学年。加大对城口县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每年通过远程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为城口县培训教师400名。

  【区县动态】

  

武隆县“四个+”力推精准脱贫显现新成效  一是“生态+”引领精准脱贫持续发展新方向。 启动实施扶贫与农业6条精品示范线路和49个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新建循环农业园、高山蔬菜园、观光农业园、现代农业园4个园区,完成特色经果林2.5万亩、退耕还林2万亩、水保林1万亩、有机茶叶1万亩,带动1.2万建卡贫困农户实现增收脱贫,探索生态保护与脱贫发展新路子。 二是“旅游+”打造精准脱贫绿色发展新引擎。 整合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和农村C、D级危旧房改造以及新农村建设、最美乡村建设、农房风貌改造等各类资金,围绕旅游景区周边、旅游坏道沿线、乡村旅游示范村(点)等区域,合力打造3条旅游扶贫示范线路和1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点),扶持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1695户,全年实现乡村旅游接待330万人次,收入突破3.5亿元。 三是 “电商+”搭建精准脱贫与市场对接新平台。 制定出台《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建成3个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开设农家店146个、农资店61个,发展电子商务企业400余家。和顺镇海螺村残疾贫困人口张永红,通过发展电商收入20万元实现脱贫目标。 四是“资源+”激活农村要素与贫困人口新活力。 探索建立农村土地和林地要素资源股权参与模式,不断激活农村要素与贫困人口的内生活力。长坝镇前进村通组建石榴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土地股份达到70%,吸纳贫困户会员达82户,有效提升贫困人口的产业发展参与度。

  

 

  

奉节县分类实施医疗救助解决因病致贫难题  一是开展“全覆盖”体检。 根据患病类别,组织内科、骨外科、五官科等24名专家,集中用一个月时间,分小组到镇街对所有因病致贫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 二是治定“个性化”方案。 经鉴定为通过治疗能全部或部分恢复劳动力的对象制定治疗方案,重点对能恢复劳动力的20—55岁男性以及20—50岁女性进行跟踪治疗。组织医疗专家结对帮扶589户大(重)病致贫户,有针对性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三是实行“最大化”减免。 为贫困户制定“健康扶贫脱贫人员就诊卡”,贫困户凭卡在县内医院就诊免除挂号费,检查费、手术费均减免20%费用。对患慢性病、长期需要用药的贫困户,由部门出资330万元帮扶其将合作医疗提高至280元,并提高住院报销比例5%以上。 四是推动“标准化”建设。 投资133.8万元,为贫困村卫生室配备健康一体机、中医康复理疗设备以及其他基本医疗设备和办公设备。为每个村卫生室配备1名以上村医,方便患病群众就近检查治疗。 五是给予“兜底式”扶持。 整合1313万元民政救助资金对大病困难户进行重点救助,2015年共救助建档立卡贫困户156万元4186人次。统筹财政资金250万元对124419人贫困对象购买大病补充商业保险,将重大病患者门诊费用、医保目录外费用纳入保险范围,防止大病返贫发生。

  梁平县创建长效机制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一是可持续帮扶机制。 将脱贫后还相对贫困的村纳入县级贫困村,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以扶贫帮扶为着力点撬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完善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对口帮扶、干部驻村、集团帮扶等机制,建立一支持续帮扶的脱贫队伍。 二是产业发展机制。 在实施短期增收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柚子、李子、花椒、渔业、生态养殖等长效持续增收产业,继续推行“借母还犊”、“金融扶贫”、“股权扶贫”等产业增收模式。 三是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积极与农业科研院所对接,为发展梁平柚、花椒、油茶等骨干扶贫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对扶贫优势产业产品的抽样检查,配备无公害农产品快速检测设备,打造县级知名品牌。加强营销体系建设,科学规划田间配送站,建立“互联网+”市场营销体系。 四是继续教育机制。 依托50所农民田间学校,以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等方式继续开展农业教育培训,让贫困户脱贫不脱教育。 五是预防返贫机制。 设立县、乡两级后续扶持基金,重点加强对脱贫贫困户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救助保障,加大贫困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改造力度,预防返贫现象发生。

 

                      政策法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