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扶贫专报第三十二期

03.05.2018  23:06

  

抓股权化改革解“扶弱”难题

  

——重庆乡村旅游扶贫迈上新起点

 

  按:一方面由于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弱、缺资金,搞乡村旅游“有心无力”,另一方面财政资金补助景区或龙头企业难免“大水漫灌”,所以乡村旅游扶贫易落入“扶强难扶弱”的陷阱。一个有效解决办法是,用财政投入股权化改革这根“针”,串起市场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线”,织成资产收益扶贫的“网”,着力发挥各级基层组织“穿针引线”作用,才能从机制上解决贫困户与乡村旅游“粘不上边”的问题。重庆超过一半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分布在秦巴山、武陵山区,海拔在800米以上的贫困村有649个,幅员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居住农村人口超过100多万人。虽然这里山高坡陡,但是气候凉爽、景色宜人,具备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重庆以财政投入股权化改革和资产收益扶贫为纽带,培育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方式,着力探索乡村旅游扶贫的新路子。目前,全市231个高山贫困村建设成为乡村旅游重点村(包括国家七部委确定的126个旅游扶贫村),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1.5万余户,年均接待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超过40亿元。不少曾经“失能弱能”的贫困户吃上“生态饭”,贫困户直接经营农家乐1024家、户均增收3万余元,就近农家乐务工的贫困户近万人,人均工资收入1万元以上。

  一、跨村合作社建起来,发挥作用不一般。在政府支持引导下,重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多起来。这些专业合作社除按市场化运作之外,还担负着参与财政投入股权化改革和资产收益扶贫任务,也就是通过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粘合”作用,帮助贫困户“搭车”参与乡村旅游。开州区满月乡把扶贫资金注入马营村与双坪村,合作成立了“马扎营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村民以土地、房屋、现金等资产资源入股的同时,还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以注入的财政扶贫资金帮助贫困户组建利益联合体,把贫困户变成股东,把自给自足的单干变成适度规模的合作经营,帮助贫困户“抱团享受”扶贫政策。按照重庆财政投入股权化改革方案,村集体经济组织持有扶贫资金产权的51%,其中41%的股权量化给贫困户获取收益,10%的股权收益作为村集体收益,用于扶贫相关事业。2017年夏天在旅游旺季还没到,合作社就提前给贫困户一部分分红,支持他们自己发展生产。除了分红,合作社还负责收购、加工当地的农产品,保障山货有处卖。山货一部分通过加工、包装销往市场,另一部分作为土特产就地卖给游客。此外,度假村还优先聘用本地贫困群众来务工。贫困户朱发培说“在度假村干活一个月能拿2000块钱,还能参加旅游服务培训,以后我开农家乐,也能用得上。”由于农户自家的房子装修后也能入股合作社,经过培训的贫困户搞农家乐并非遥不可及。合作社串联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带动当地村民尤其是贫困群众一起干、一块闯。当地村民称赞“有了这样的合作社,脱贫增收不再愁。”2017年,记者曹怡晴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全程在线直播当地村民分红的热闹景象。这两个村2017年共接待游客34.9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度增加1000余元。这两个村2017年共接待游客34.9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度增加1000余元。昔日贫困村“蝶变”成乡村旅游专业村。

  二、利益机制联起来,贫困户“干得起”农家乐。几年前石柱县八龙村曾有贫困户说“村里的扶贫补贴其实都补给了相对富裕的人,越贫困越享受不起政府补助。”为从根子上解决财政资金“扶强难扶弱”的问题,重庆自脱贫攻坚以来,在全市35个区县(实现有扶贫开发任务区县全覆盖)推进财政投入股权化改革和资产收益扶贫,明确规定了财政投入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村集体经济之间的持股比例及利益联结方式,确保贫困户“享受得起”扶贫政策,帮助缺资金的贫困户“干得起”农家乐。如石柱县以股权改革为核心,印发了《关于推广资产收益模式促进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共同发展的实施意见》,同时配套股权、基金、信贷、旅游收益扶贫实施方案,明确把4种利益联系机制植入14种带动模式。该县石家乡石龙山庄通过财政资金入股、农产品订购、劳务用工等方式,带动36户贫困户年户均增收2314元。贫困户曾应堂,去年出售农副产品及务工收入5000余元,并通过培训学习开办农家乐经验,终于在今年上半年办起了自家的农家乐。重庆财政投入股权化改革和资产收益扶贫,从过去在部分区县试点,扩大到对33个有扶贫开发任务区县的全覆盖;从传统种养领域,拓展到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文化创意、金融服务一二三全产业;从过去基层“摸着石头过河”,发展到全市“一盘棋”顶层设计和总体推进。

  三、发展环境好起来,生态旅游不遥远。武隆区80%的乡镇、75%的村和70%的农户地处大山区、高山区、石山区和偏远地区,“七山一水两分田”。当地多年一贯坚持“扶贫开发打基础、打好基础抓旅游、发展旅游促脱贫”的思路,抓实“一心八片百点”的乡村旅游布局,妥善解决乡村旅游干支线公路以及乡村旅游村(点)道路交通、环境整治、安全饮水问题,“筑巢引凤”谋发展。武隆区土坎镇清水村,在一片山坡丛林中,搭建了10来个有童话色彩的集装箱“花园酒店”(即绿色环保的装配式建筑)。这个“花园酒店”以本村集体经济为依托,不占地、不毁林、不破坏原生态,以12户农户18亩土地作价入股,采取注入扶贫资金入股分红、雇用当地劳动力务工、收购土鸡(蛋)和高山蔬菜等方式,带动35户农户实现增收。在城市也不多见的环保装配式建筑,扮靓了清水村的山坡。贫困户傅光银家里,今年底从中获得分红1250元。当地人称“建在山坡的集装箱,带上村民奔小康。”“花园酒店”的负责人介绍,当场发展环境好了,返乡创业就是受到武隆区大旅游、大扶贫战略和土坎镇“绿色崛起、旅游富民”政策的感召,回家乡实实在在做点事。武隆全区规划布局了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点,涵盖了26个乡镇74个行政村,实现了全区规划全覆盖、旅游全域化。当地乡村旅游接待户达到4013户、1.5万余人,接待床位达到4万余张。

  四、村里支部强起来,扶贫有了“主心骨”。“要想富,先修路;富不富,靠支部”。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选好脱贫攻坚的“领头雁”,才能有效推进“三变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曾被批评为“扶贫强难扶弱”“贫困户享受不起扶贫政策”的石柱县冷水镇八龙村,之所以从脱贫前“八龙八龙,十家九穷”、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有贫困人口325人,发展到今天组组通公路、家家住楼房、户户有产业,人均纯收入超过1.2万元的市级“文明村”和“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关键在人,重要抓手就是建强支部、发动群众、完善机制实现致富梦。 一是把班子成员挑选好,将威信树起来。 抓住村“两委”换届契机对支部班子“换血”,吸收3名党性强、有文化、有朝气的青年进支部,组建了当时全县最年轻的村级班子,平均年龄37岁,年富力强、敢想敢干。村民称“这一届村干部有活力、有朝气,我们指望得上。” 二是把本土人才引回村,将力量强起来。 八龙村用活用好上级给待遇、给出路、给扶持的“本土人才政策包”,动员和回引本村7名在外务工的大学毕业生回村挂职、创业,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27岁的大学生黄华山回村挂任主任助理,投资60多万元修建农家乐,带动5户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群众称赞“村里回来年轻人,致富有了新希望。” 三是把突出问题改彻底,把信任赢回来。 村支两委雷打不动坚持“三会一课”,指名道姓点问题、挑毛病、抓整改,从实从严纠正群众反响强烈的报“坨坨账”、吃低保优亲厚友等6类18个突出问题,群众一片叫好。目前该村积极参与股权化改革和完善利益联接机制,建成4000亩黄连、4000亩莼菜、3000亩花卉基地和占地2000亩的滑雪场,带动村民发展农家乐75家,走上了“山上种连、水里种莼、家中迎客”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产业开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