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扶贫专报第三十期

02.06.2016  04:38

  

 

城口县:“四步走”迈开精神扶贫新路子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重庆市城口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整合涉农项目,在90个贫困村深入开展“整治居住环境、摒弃生活陋习、培育文明新风”专项行动,采取四步走方式,把贫困村建成美丽乡村,既扶“水电路”又扶“精气神”,探索出贫困地区精神扶贫助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一、深入剖析“找穷因”

  城口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致贫原因既有先天劣势条件,又有后天发展不足,既有物质贫困,更有精神贫困。在对该县90个贫困村、10994户贫困户、37567名贫困人口的调查结果显示中,66.4%的贫困户是由于精神贫困所导致,部分贫困户在脱贫与返贫的“怪圈”中挣扎,其根源在于精神贫困这个“穷根”未除。

  (一)“思想荒芜”致贫。部分贫困家庭缺乏“志气”,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甚至有等、靠、要思想,陷入了“人穷志短”的藩篱,部分贫困户缺乏智力,缺少发展脱贫致富产业的本领。

  (二)“习惯荒芜”致贫。很大一部分贫困家庭表面看是因病致贫,但之所以越贫越病,越病越贫,根源在于要么不注重个人卫生习惯,病从口入。一是不注重环境卫生,房屋阴暗潮湿,病菌滋生,二是不注重自我防护,尤其是从事炮工等粉尘类作业时,不带口罩,不定期体检,患上矽肺病等重大疾病。

  (三)“道德荒芜”致贫。部分贫困户缺少孝敬、友善等传统美德教育,不尽赡养义务,子女离开父母后几年不与家里联系。

  二、美化环境“改穷貌”

  城口县针对贫困村村容户貌问题,实施“美环境,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入手,重点抓贫困村的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创业之美、秩序之美,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农村经济。

  (一)美化村容村貌,着力改善农村人居条件。完善贫困村居民点建设规划,加强农村环境整治,高标准规划建设新田村、双竹村、太平村等移民新村。以“文明在大院,亮丽在农家”为主题,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完成改房、改沟、改厨、改厕、改圈、改陋习等“六改”措施,集中开展整治农村“十乱”行为,即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内急乱拉、棚舍乱搭、农具乱摆、道路乱占、衣物乱丢。组织开展“美化家园行动”等180余次。

  (二)摒弃生活陋习,引导养成文明生活习惯。在社会层面,倡导践行文明行为规范。将不粗言秽语、不随地吐痰、不损坏公物、不乱扔乱倒、不妨碍交通、不破坏绿化6条城乡文明行为规范作为该县村规民约、市民守则的重要内容全面推广。在群众层面,组织开展“崇尚健康”个人卫生养成、“洁净家园”家庭卫生整治、“尊德守礼”素质提升等活动。编印并免费向贫困群众发放《文明健康知识读本》20000册。组织开展“健康生活从刷牙开始”等文明卫生知识宣传普及活动100余场次,引导贫困群众自觉养成勤刷牙、勤洗澡、勤洗手等健康的生活习惯,从源头上减少贫困群众疾病的发生。

  (三)发展乡村旅游,丰富农村文化内涵。组织开展农村“文化墙”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好婆媳”“好夫妻”“好邻居”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文明礼仪“进村入户”和“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主题活动,打造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3个,主题长廊24个,在主干道两旁的农家墙壁上制作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600幅。发动各级文艺志愿者和农村文化能人为贫困村谱写村歌、编排舞蹈、拍摄微电影,充分展示农村新风貌、赞美新生活,激发农民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精准扶贫与精神扶贫紧密结合、同频共振、共同推进。如,东安乡依托亢谷的自然风貌和人文风情,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挖掘独特的农耕文化内涵,打造出“中国亢谷4A风景区”。平溪村等10多个贫困村蝶变为农耕文化园、观光农业园、花卉苗木园、休闲度假园,美丽乡村已成为该县的重要乡村旅游景点,40%的贫困户直接受益,平均增收达35%。

  三、志愿扶贫“暖穷心”

  把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作为骨干志愿者,组织开展扶贫攻坚系列志愿服务行动,充分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扶贫攻坚热情,引导更多社会资源向贫困村汇聚,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一)开展“邻里相扶”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各村“种养殖大户”、“致富能手”和“劳务带头人”发扬“邻里帮”精神,帮助贫困户开展种养殖业发展规划、技术推广及市场营销指导等志愿服务活动,该县共有2000多名“致富能手”积极参与“邻里帮”扶贫志愿服务行动,帮助3000多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有效促使贫困户逐年增收。

  (二)开展“爱心帮扶”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各类社会团体及民间公益组织通过开展“专业人才支持”、“扶贫募捐”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与扶贫攻坚,培育了“爱心妈妈团”等一批信誉好、专业化程度高、服务能力强、业绩突出的的民间公益组织。

  (三)开展“百企千户”志愿服务行动。组织民营企业联系贫困村和贫困户,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等形式到贫困村投资兴业,引导200多个民营企业通过基地带动、订单合同收购等模式,建立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参与“扶贫日”募捐等志愿服务活动。该县3000多民贫困户与企业签订了“帮扶订单”。

  (四)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干部职工结合帮扶工作,开展“党员干部进社区”、“10•17”扶贫日活动和支医、支教、支农“三支”等“扶贫一日行”志愿服务活动,激发干部职工参与扶贫攻坚的热情。

  (五)开展“巴山义工”特色志愿服务。利用“巴山义工”志愿服务管理平台,呼吁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在线资助”、“爱心捐赠”等平台,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开展“光彩事业”“希望工程”“大病救助”“暖冬行动”“雨露助学工程”“爱心包裹”“冬日针爱”等爱心帮扶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你帮我们帮大家帮·精准扶贫奔小康”扶贫攻坚志愿服务活动品牌,为贫困户捐款177余万元,捐物1.5万件,受益贫困群众达1.5万人。

  四、文明乡风“除穷根”

  在推动乡风文明的培育过程中,着重培育“孝老爱亲”、“勤劳节俭”和“邻里互助”三种文明新风,为精准扶贫攻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培育孝老爱亲之风。开展“家风润万家”活动,将河鱼乡河鱼社区等打造为该县家风家教示范点,用家风家训教化子女、促文明乡风。开展“美德家庭”等孝老爱亲系列评选活动,在农家大院设置“四德榜”,培育与宣传发布孝老爱亲、立德行善的典型。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评选出各类“孝老爱亲”先进典型20余名,在农村地区营造出践行家庭美德,孝敬父母,关爱子女,夫妻和睦,兄弟姐妹团结友爱,家庭生活温馨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培育勤劳节俭之风。以治理大操大办为抓手,大力遏制农村请客送礼风,着力解决农村“人情贫困户”问题。组织贫困村开展“乡风评议”活动,做好村规民约的修订完善。在农村地区深化衣旧情深、餐桌文明行动,开展厚养薄葬、勤劳勤俭宣传教育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变婚丧大操大办的不良习俗,形成自觉弘扬勤劳节俭、创业致富的社会风尚。

  (三)培育邻里互助之风。组织贫困村第一书记、各村社干部及乡风文明志愿者对各村社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群体,尤其是贫困户家庭进行全面走访,收集其在产业发展、生产生活、脱贫致富等方面需求20000余条。组织农村志愿者就近与70岁以上的空巢独居老人进行“一对一”结对,组织“邻居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残疾人群体结成长期固定的“一帮一”帮扶,广泛开展“敲门问一问”、“节日聚一聚”、“你帮我们帮大家帮”等邻里节活动,发扬邻里帮精神,在广大农村地区传递互助真情,增进邻里情,传递邻里爱,弘扬邻里互助之风。

 

                政策法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