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扶贫专报第六十四期

18.12.2017  22:18

  

重庆“三带促三变”

  

深度推动乡村旅游扶贫嵌入式发展

 

  重庆充分发挥集大山大水和多元文化于一体的优势,运用嵌入式思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通过资源带动、市场带动、股权带动,促进山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农民变股东,既“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又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初步形成“生态好、旅游活、民受益、村振兴”的良好局面。

  一、强化资源带动,促进山区变景区

  一是编实规划。突出山水文化元素,制定《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沿长江带重点围绕生态优势发展休闲度假游,渝西片区重点围绕农耕文化发展体验观光游,武陵山区重点围绕乡土文化发展民族风情游,秦巴山区重点围绕革命文化发展红色游,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望山观水的自然乡村、独具魅力的乡情农庄和各具特色的文化民宿。巫溪县紧紧依托山区旅游资源,规划发展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形成野鹿山片区、中梁湖片区、大宁河片区和阴条岭片区4个乡村旅游示范片区,覆盖24个乡镇49个村,其中贫困村16个,直接受益贫困人口2500余人。

  二是做实项目。立足区县资源禀赋,出台《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实施意见》,将武隆、酉阳、石柱、奉节、巫溪、城口等国家重点贫困县确定为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县,集中打造仙女山、大黄水、红池坝、摩围山、三角坝等市级示范片和若干个县级示范片,形成“两带三山五十五片区”乡村旅游扶贫发展布局。城口县结合贫困现状、贫困村分布、旅游资源布局,坚持“适度规模、连片发展、抱团经营”的建设方式,集中打造“示范村-示范片-示范区”,避免同质化发展,新培育东安德安村、修齐东河村、高楠方斗村、北屏太平村等17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培育旅游扶贫示范户450户,带动900户贫困户脱贫。

  三是夯实基础。结合全市交通建设“三年会战”、旅游“厕所革命”,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六改三建一美化”,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建成一批生态环境优美、风格独特、特色鲜明的生态景观村落,集中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示范村、示范区。开州区最偏远的贫困村满月乡马营村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实施基础建设项目10余个,逐步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满马路硬油化、人饮工程、跑马场和石林景点夜景打造等旅游配套设施。南川区整合乡村旅游扶贫资金1300万元,集中在金山镇龙山村、院星村和山王坪镇庙坝村等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当地农业从业人员6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200余人。

  二、强化市场带动,促进产品变商品

  一是引龙头。围绕旅游产品、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支持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引进龙头企业整合旅游资源资产资金,建立“政府引导、集体经营、农户参与”的旅游新机制,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劳动务工、农产品收购代销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石柱县石家乡引进龙头企业石龙山庄度假村有限公司,通过农产品订购、劳务用工和分红等方式,带动3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314元。该乡贫困户曾应堂,去年出售农副产品及务工收入5000余元、分红1500元,通过务工学习开办农家乐经验,今年上半年创办了一家农家乐,仅第三季度收入就达3万元。

  二是强电商。结合贫困村特色产业、特色资源,依托重庆扶贫电商“网上村庄”,创新推出“乡村旅游+农产品”模式,变身贫困地区“农产品经纪人”,对贫困群众实行“五优先一对接”,将线上交易与面对面交易有机结合,有效带动贫困村农产品上行和贫困户脱贫增收。目前,已建成网上村庄扶贫服务站155个,实现全市18个贫困区县全覆盖,合作农户6580户(其中贫困户2768户,占比42%);平台上线农家乐4800余家、用户数量达100万。今年重庆网上村庄线上线下交易额达1.5亿元,带动农户12000余户(其中贫困户4000余户)。

  三是建品牌。充分挖掘生态优势,依托原生态、大山水、乡土美食、乡土文化,提升田园风光、乡村建筑、农家风俗、乡野生活等资源的游赏和利用价值;突出产业支撑,本着“一村一品”“一家一艺”的原则,发掘民间土特产品、风味美食、手工艺品,提升传统农业、手工业和餐饮业附加值。通过品牌打造,培育了“大巴山森林人家”、“黄水人家”、土家吊脚楼、苗家山寨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石柱县建成特色旅游农产品加工厂(合作社)3个、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市场5个,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城口县做精做强山神漆器、老腊肉、山核桃等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商品,城口老腊肉、城口山地鸡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三、强化股权带动,促进农民变股东

  一是资源入股。村级集体和农户以资源入股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科学测算、统一标准折股量化,每年按持股比例分红。云阳县凤鸣镇太地村地处“云阳龙缸百里生态观光经济走廊”咽喉地段,积极引进重庆香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花千谷市级生态乡村旅游项目,该村107户农户(其中贫困户47户)以820亩土地资源入股,每年户均分红500元。武隆区土坎镇清水村柏杨组12户农户,以18亩土地资源入股佳途箱式花园酒店发展乡村旅游,每年户均分红625元。

  二是资产入股。村级集体和农户将公共设施、建筑物及土地附着物等资产作为股金入股,按所持股权比例享受收益。巫溪县在古路镇观峰村推行“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村集体将公共设施、乡村酒店作为股金入股,180户农户(其中贫困户68户)将土地、山林及附着物等进行折价入股,年底按股金7%进行保底分红,通过“集体控股、公司经营、成果共享”方式,发展乡村旅游,去年实现收入240万元。在公司带动下,22户贫困户创办农家乐年均增收达3万元,其余46户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和种植公司统一规划的蔬菜、水果,年均增收达1万元。

  三是资金入股。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机制,积极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股权量化改革,采取“转股到社、配股到户、按股分红、脱贫退出、滚动发展”方式,将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发展乡村旅游,企业(合作社)、村级集体、贫困户按5:1:4的比例持股并享受分红收益。忠县安排财政扶贫资金220万元,用于发展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复兴镇天子村等2个乡镇4个村贫困户198户593人成为乡村旅游产业新股东。武隆区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0万元,入股武隆区喀斯特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在石桥乡开展大红彩石工艺品雕刻和石材开采加工这两项乡村旅游工艺品加工,吸收周边农户100余人就业,27户贫困户每年户均分红1500元左右。今年以来该乡乡村旅游接待11万人次,接待收入突破350万元,带动农户600户2300人增收,其中贫困户10户33人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

              产业开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