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扶贫专报第四期

22.01.2016  11:28

  目  录

  ▲市政府副市长何挺在市总工会扶贫集团对口帮扶南川区座谈会上提出要求

  ▲涪陵区委书记秦敏谈涪陵区脱贫摘帽工作

  ▲简讯三则

  ▲团市委以促进农村青年创新创业为方向深入推进扶贫攻坚

  ▲黔江区落实精准救助政策促深度贫困户越线达标

  ▲城口县东安镇“网上村庄”助力精准扶贫

  【要言摘登】

  市政府副市长何挺在市总工会扶贫集团对口帮扶南川区座谈会上提出要求  一是坚定信心,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打赢南川脱贫攻坚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要深刻领会中央和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工作主动性,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把脱贫攻坚作为南川区当前工作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用真心、动真情、出实招,确保南川区2016年全面实现整体脱贫。 二是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 树立决战意识,层层明确责任,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摸清底数,有的放矢,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找准路子,精准施策,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分类实施、因地制宜采取发展产业脱贫、梯度转移就业、生态补偿和高山生态搬迁脱贫、加强教育培训脱贫、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稳步推进,广泛争取社会支持,引导群众靠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实行逐户销号。 三是健全机制,形成合力,齐心协力帮助南川如期实现脱贫致富。 市总工会作为牵头单位,要组织落实好扶贫集团成员单位联席会议、重点项目协调推进、联络员会议3项制度,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联络作用;各成员单位要强化对口扶贫工作领导责任制,真心实意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南川区要进一步完善对口衔接机制,会同市总工会扶贫集团坚决打赢南川脱贫攻坚战。

  【区县“一把手”谈扶贫】

  涪陵区委书记秦敏谈涪陵区脱贫摘帽工作  一是在“准”上下功夫。 贫困户能不能脱贫,重点在找准致贫的“病根”,关键在结对的干部怎么“解八难”,是不是下真功夫帮扶。 二是在“实”上聚合力。 贫困村能不能销号,重点在如何突破村域经济发展瓶颈,关键在“建八有”上费心思下力气,全面完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扶贫培训、公共服务等整村扶贫项目。 三是在“效”上求突破。 涪陵区能不能摘帽,重点在寻根查源精准施策,关键在脱贫扶贫一系列长效机制的建立,扶贫攻坚不是搞“运动”,必须通过建立长效的机制来巩固脱贫成效。

  【简      讯】

  山东省副省长赵润田赴渝加快推进鲁渝扶贫协作工作  要求山东省各有关市和省直有关部门主动搞好工作衔接,不断完善扶贫协作制度,加大扶贫协作力度,努力提高精准协作水平。十二五时期,山东省帮扶我市1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县,直接支持财政资金近2.8亿元,援建项目达221个。

  市妇联帮助十万名贫困妇女儿童改善生产生活状况提升健康水平实现学业梦想  2015年筹集项目资金4201.2万元,广泛实施“贫困母亲‘两癌’救助”、“母亲邮包”、“母亲健康快车—德昌祥温暖半边天”、“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爱心体彩•贫困农村留守儿童重大疾病救助”、“春蕾圆梦行动”等公益关爱项目,102940名贫困妇女儿童受益。

  涪陵区在全市率先建立建卡贫困户大病救助基金  采取区财政兜底、干部“一日捐”和企业捐赠的方式按滚存筹集资金2000万元,现已大病救助贫困户11000人1811万元。

  【部门声音】

  团市委以促进农村青年创新创业为方向深入推进扶贫攻坚   一是抓好青年创新创业。 推进农村电商培育工程,争取资金270万元,培养农村青年电商带头人3280人;实施“青锋计划”,组建创业导师团队开展“项目巡诊”121场,为农村创业青年提供10万元以内的“免利息、无抵押”借款;强化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协调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创业青年发放小额贷款19268万元,获贷人数2012人,带动就业近1.3万人。 二是抓好市民学校平台搭建。 依托乡村市民学校打造农村电商示范点76个,开展“触网”培训;创建“农村青年创业金融服务站”,开展金融机构与创业青年“面对面”活动、青年创业金融业务培训,参训创业青年达2184人;建立扶贫志愿者驿站,开展“送技术、送政策、送服务”活动,吸引青年3.2万人。 三是抓好扶贫志愿服务创新。 选派优秀志愿者赴全市扶贫工作重点区县、贫困村扶贫一线开展服务,组建村民互助式志愿者队伍281个,结对关爱贫困户,开展政策宣传、农业技术推广、创业就业培训、“七彩课堂”等活动2548场次。 四是抓好机关带头示范推动。 团市委机关积极参与市委组织部扶贫集团工作,党组成员深入开县河堰镇三通村走亲访友、访贫问苦,“一对一”结对帮扶困难家庭,已协调支持资金物资近20万元。

  【区县动态】

  黔江区落实精准救助政策促深度贫困户越线达标  一是“两线合一”制度。 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农村建卡贫困户标准“两线合一”,农村、城市低保保障线标准分别提高至每月每人230元和420元,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人员供养标准分别提高至每月每人485元和400元。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金后生活仍然有困难的高龄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等人群,增发补助资金。 二是特困人员供养制度。 明确“五保对象、三无人员”供养按不低于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80%保障,孤儿供养按不低于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支出的80%保障;对经济困难的失能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每人每月给予200元养老服务补贴,对贫困残疾人每人每月给予50元生活补贴标准;每年安排近200万元,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为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三无人员”配备管理服务人员。 三是医疗救助制度。 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途径,缓解贫困群众“看不起病,不敢看病”问题。对“低保、五保”对象以及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参加医疗保险实行全额资助;对重特大疾病,最高可给予10万元/年医疗救助。建立农村贫困医疗保障制度。每年区财政安排400万元作为贫困医疗救助基金,将特困人员、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保障范围。通过贫困医疗保障基金和临时救助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全额救助,特困人员住院实现“零自付”。 四是临时救助制度。 对因灾、突发事故、重大疾病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给予1000元至3000元的急难救助;对因重大困难导致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给予1000元至5000元的一次性救助;对因家庭困难影响子女上学的,给予2000元至4000元的一次性教育救助;对因重病、住房、年老体弱、重残、教育等支出型贫困家庭,在享受社会救助政策后依然贫困的,建档立卡,出台相关政策,实施精准救助。

  【扶贫经验】

  城口县东安镇“网上村庄”助力精准扶贫  2015年6月,东安镇启动新建、黄金和兴田“网上村庄”村服务站建设,7月建成投入运营。目前服务站牵头组建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卡贫困户社员184户493人。服务站集散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接待收入500万元,销售农特产品800万元,带动贫困户社员户均增收2000元。 一是上下合力加速建设。 东安镇整合市县镇村力量,在1个月内完成村级服务站建设并投入运营。市扶贫办为网上村庄建设提供系统策划和全程指导,重庆新农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村游网支持东安镇制定总体方案、设计方案和指导手册。镇政府牵头统一配置镇、村指引牌,宣传标识和服务站外围标牌,在短时间内营造浓厚氛围。同时引回在外从事电商十余年的创业青年作为新建村服务站负责人,动员土特产品销售老板、返乡创业村支部书记负责服务站建设。 二是上下嫁接搭建平台。 东安镇以“网上村庄”村服务站为依托,向上联通各类电商渠道,构建开放共享的电商扶贫平台。在网上村庄、重庆村游网、华龙百家和商小妹购等平台上开设专区,嫁接区域性专业电商平台。在淘宝、腾讯微商城、苏宁易购等平台开设店铺,联通全国性大电商平台。借助城口全国电商进农村试点县建设契机,融入电子商务公众服务体系。 三是上下联手激活机制。 “网上村庄”服务站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户与服务站的利益联结机制,确立各村电商扶贫差异化发展方向,促进服务站良性经营发展。已组建中蜂养殖、众创旅游、兴业旅游合作社,在全镇范围发展社员365户957人,其中建卡贫困户234户493人。服务站积极探索社员股份化经营模式,构建紧密型利益连接机制,提高社员尤其是贫困户收益。黄金村服务站发展全镇建卡贫困户中65户养蜂户为会员,统一培训、生产、包装和销售优质蜂蜜,销售价格提升20%以上,已为贫困户社员分红6万余元。 四是上下互动拓展渠道。“ 网上村庄”服务站实行线上线下全方位互动,拓展营销渠道,构建适合贫困山区农产品小散精状况的电商模式。线上平台销售中,兴田村服务站带动157户大巴山森林人家在重庆村游网实现网上查询预订,支持全镇乡村旅游接待超过30万人次;黄金村服务站通过微商线上销售农特产品60万元;新建村服务站以众筹平台线上销售生态猪等农产品40万元。线下体验营销中,注重体验营销,全力抓“后备箱”工程,带动周边农户直接销售农产品,三个村服务站通过游客“后备箱”实现销售约30万元,通过线下信用建立,成倍促进线上订单与销售。主题活动营销中,策划开展东安2015“金秋晶冬旅游季”系列营销活动,参与重庆周末去哪儿、网上村庄首届赶年节和重庆年货首届迎春网上购物节,举办亢谷板栗采摘节、彩叶文化节和刨猪文化节,吸引自驾旅客3000车次9万余人次。

 

 

                政策法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