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抗战往事:盘溪“黑院墙”是中国现代美术的摇篮

09.09.2015  07:49

  抗战时学生在学校门口的合照。 (江北区文化馆供图)

  说起傅抱石、赵无极这些在中国美术界“震耳欲聋”的名字,你可能会想到他们价值连城的画作,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曾在重庆江北盘溪一个叫做“黑院墙”的地方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校园时光。

  “黑院墙”是什么地方?它其实是抗战时期中国最专业、档次最高的美术学府——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简称国立艺专)在重庆的一个别名。

  1940年8月,刚在昆明安顿下来的国立艺专接到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因越南局势恶化,危及滇边,学校即刻迁往重庆。自此,国立艺专开始了在重庆的六年岁月,先后在青木关、盘溪“落脚”,而其中,在盘溪的“黑院墙”时期,造就了一段中国美术史的辉煌岁月。

  青木关松林岗

  住碉堡、建草棚、抢饭吃

  1941年,国立艺专迁到了青木关附近的松林岗,开设国画、书画、图案、雕塑、音乐五个专业。吕凤子时任校长。

  重庆市文史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图书馆研究员王志昆介绍,事实上,国立艺专迁来之前,松林岗有另外一个名字:梯子岩。“有一种说法是,国立艺专迁入后,学生因为嫌梯子岩名字不雅,加上阶梯路边长满松树,遂改名为松林岗。

  在松林岗,国立艺专的师生们过了一段十分艰苦的日子。

  画家王石城在《吕凤子与国立艺专》中曾回忆:“学校利用岗上地主的三层楼大碉堡为师生宿舍,在岗下建草棚教室、饭厅(礼堂)、厨房等。

  吴冠中也曾在《出了象牙之塔》中回忆:“在青木关附近的松林岗盖了一批草顶木板墙教室,学生宿舍则设在山顶一个大碉堡里,上山下山数百级,天天锻炼,身体倒好,就是总感到吃不饱。

  对于“吃不饱”,吴冠中还有一段颇为详细的描述,“先是抢饭,添第二碗时候饭桶已空,每人都改用大碗。一碗解决,有人碗特大,满装着高如宝塔的饭,他坐下吃,你对面看不到他的脸。

  王志昆说,那时,位于青木关的国立艺专校址简陋拥挤,教室光线幽暗。教师宿舍也十分紧张,“附近居民极少有房子出租,学校更无法解决。

  “尽管条件艰苦,吕凤子仍然倡导民主、自由的办学理念。”王志昆介绍,为办好教学,吕凤子费尽心思,他不仅节衣缩食设立“吕凤子奖学金”,甚至还亲自设计教室里的窗户,因此,艺专教室里没有一间窗形是相同的。

  盘溪“黑院墙

  中国现代美术的摇篮

  1942年秋,陈之佛先生接任校长,考虑到交通、校舍、师资等问题,国立艺专由青木关附近的松林岗迁到了江北盘溪。

  当时,国立艺专租借盘溪果家园、苏家湾一苏姓地主的大四合院作校本部,正房作礼堂、教室和图书馆。另在大院的后侧面造了四幢教室和两排教职工宿舍,都是木结构,全是用木条钉起来抹上白灰的墙面。由于四合院及新建筑外墙皆涂为黑色,当地人称“黑院墙”,“黑院墙”遂成为“国立艺专”的代名词。

  中国著名画家、教育家潘天寿曾说过:“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绕过国立艺专就黯然失色,而绕过盘溪就定然会支离破碎。

  这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

  “盘溪‘黑院墙’是抗战以来,国立艺专西迁的目的地动荡的教学秩序在此得以稳定,学校的元气由此而复苏。”王志昆说,盘溪开课后,国立艺专先后聘请了一批著名教授,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丰子恺被聘为教务主任,陈之佛校长也亲自讲授美术史论课。

  此后,国立艺专的师资与创作均达到西迁的顶峰——傅抱石曾任该校中国画科主任兼校长秘书;丰子恺曾在此创作《护生画集》第三集部分画稿;赵无极在此任教4年,1942年曾参加在渝举办的青年画家联展;李可染在此任教3年,曾在渝举行李可染写意画展,创作有君堂作品《执扇仕女》、《放鹤亭》等知名画作。由此,“黑院墙”也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的摇篮”。

  抗战胜利后,国立艺专迁设杭州,其在重庆的教学岁月随之结束。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